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弱势产业,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已逐步进入到高投入、高成本和高风险的时代,相适应的也应对农业进行高补贴。但是,我国的农业补贴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领域和内容相对有限,现有的农业补贴立法缺乏农业基本法的明确支持,与WTO《农业协定》项下“国内支持”制度衔接不够等问题凸显。在WTO框架下怎样实施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构建起因地制宜、方向明确、受益直接、操作简便的我国现代农业补贴制度框架体系,使农业补贴真正成为强农惠农富农的有效制度工具,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本文在借鉴典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内支持”制度的做法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国内支持”制度的经验、启示,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剖析了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本文从现有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对农业“国内支持”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界定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渊源、理论基础以及《农业协定》对于“国内支持”制度的规定。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概括了本文的背景知识。第二章对部分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使用农业“国内支持”制度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了别国的优点以及对我国的借鉴启示。美国与欧盟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拥有完善的农业补贴立法、先进的制度设计以及操作规则。而巴西和韩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在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采取了很多有特色的措施来保护本国的农业。通过总结上述国家的经验做法,对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经验。第三章首先阐述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现实,然后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以“黄箱”措施、“绿箱”措施和“蓝箱”措施以及WTO制度要求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存在支持体系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配套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第四章根据以上三个部分的比较分析,在提出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具体建议和措施。首先将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应以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作为构建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基本理念。其次对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从基本框架、相关法律、配套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最后简述多哈回合谈判的进展,并对我国的谈判立场和现状进行分析,看以看出农业谈判现阶段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很大程度上体现的还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我国应改变现阶段的被动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国际谈判中去,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