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愈演愈烈,国际社会要求各国节能减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理念和方式的不断改变,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旅游业能源消费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大幅度增长。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旅游业对促就业、拉投资、稳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保持旅游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值得学者们深入探究的课题。本论文首先从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能源消费现状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业进行总体性描述,运用投入产出法,基于“自上而下”的角度,对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各部门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分析;然后结合Kaya恒等式和LMDI完全分解方法,选取碳排放强度、收入结构、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四个因子,对我国旅游业完全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分析;最后,采用情景分析法,设置BAU情景、LC情景和ELC情景三种情景模式,从能源效率、旅游方式和旅游发展规模等方面对三种情景分别进行了影响因子的定性描述与定量计算,并预测了不同情景下我国旅游业2015年、2020年和2025年的完全碳排放量,以期为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路径选择和相关决策部门制定碳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得出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年份内,旅游业能源消耗、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量均大幅增长,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强度则均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旅游业能源消费和直接、间接、完全碳排放量分别为4354.53万吨标准煤、10668.59万吨、26105.84万吨和36774.44万吨二氧化碳,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55kgCO2/万元、1.35kgCO2/万元和1.90kgCO2/万元。2002~2012年,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而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远高于碳排放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带来的抑制作用。研究年份内旅游业收入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变化不大,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最大的部门,其次是旅游食宿和旅游购物,三部门旅游碳排放之和占旅游业总碳排放的90%。旅游业的间接碳排放远超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占完全碳排放的60%,旅游业碳减排任务不仅需要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其他各个产业部门的共同配合。(2)碳排放强度和游客规模是旅游业完全碳排放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期间由碳排放强度下降引起的碳减排累积量达到11547.61万吨,对碳排放的贡献率为-62.75%,游客规模扩张引起的碳排放累积增加量为28723.26万吨,对碳排放变化量的贡献率达到156.09%;消费水平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次要因素;收入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年份内旅游业完全碳排放增加了18402.03万吨,说明各因子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强于抑制作用,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式不发生改变,未来我国旅游业将面临国际社会巨大的减排压力。(3)三种情景模式中,BAU情景是碳排放最高的模式,LC情景是碳排放次高的模式,ELC情景是碳排放最低的模式。到2020年,LC情景和ELC情景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50%的目标,而BAU则无法达到此目标。ELC情景下,旅游业碳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提前实现了中国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LC情景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与升级,也能达到此目标,而BAU情景则无法兑现此承诺。BAU情景下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当今世界的发展理念和国家的碳减排承诺背道而驰,是不可持续的一种发展方式;ELC情景下,通过增加碳税、减少物质生产规模来达到减少旅游业碳排放的目的,限制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牺牲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当的发展权益,也是不可取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下行期,旅游业对稳定我国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LC情景在不限制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变消费理念和出行方式来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实现了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共赢,是中国未来旅游业发展可能性很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