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改变下面孔识别的ERP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识别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随时随地我们都可能进行面孔识别,从中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正因为面孔能提供如此丰富的信息,对面孔识别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以往的面孔识别研究显示,年龄、性别、种族、表情、视点等都对面孔识别产生影响,对于颇具争议的面孔特异性成分——N170的影响因素,如刺激间隔时间、适应时间、不同视野等方面也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反观日常生活,我们对面孔的识别大多是水平方向旋转的,那么,在水平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面孔的识别又是如何表现的呢?N170会出现吗?不同情况下又有何差异呢?本研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是融合改变的Oddball实验范式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考察两个问题:一是面孔的倒置效应,二是特定任务下是否对面孔身份进行了加工;实验二采用重复适应范式,考察视角改变情况下的面孔身份识别。实验一第一部分的任务是判断出现的面孔的方向(正立还是倒立),按键“z”、“m”来反应,第二部分是判断刺激面孔是否在第一部分中见过,按键反应。实验二的任务是在出现测试刺激时判断是否与适应刺激为同一身份,按不同的键反应。实验记录被试的反应时、正确率和脑电数据。研究结果发现:1.行为数据显示,在判断面孔正立倒立的实验中,对倒立面孔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也更快。这个结果说明人们在识别任务中首先会根据与习惯性是否相同而区分,然后,对于不同于经验的事物能更快给予否定的结果,而对于肯定的回答则需相对详细的加工后才能作出回答。而脑电结果显示,与正立面孔相比,倒立面孔引发的P1和N170的潜伏期更长;P1波幅大于正立面孔,而N170波幅却表现相反。这一结果说明在视角改变的情况下倒置效应依然存在,但是面孔的方向会影响面孔识别的成绩。2.综合实验一第二部分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分析得出,被试在正立倒立的任务中没有对身份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再认任务中对新异刺激的正确拒斥率高于其他两类面孔,但反应时更长;对前面倒立出现的面孔判断的正确率最低且反应时最长,前面没有出现过的面孔的反应正确率最高,且前面正立出现过的面孔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倒立出现过的。脑电反应出现左右半球的差异。3.重复适应实验中,N170在右脑的幅度大于左脑,识别不同面孔的N170幅度比识别相同面孔的振幅要大。这些结果支持了以往研究中显示的对不熟悉面孔的早期识别适应效应,说明单个面孔表征的提取占用了面孔加工的早期时间。适应刺激为正面、测试刺激为偏转时的N170的幅度比适应刺激为偏转、测试刺激为正面时要大,这可能说明适应正面的面孔后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因此激活了更多的脑区。研究结果呈现了在视角改变的情况下面孔识别的表现,得出,在视角改变的情况下,倒置效应和重复适应效应均存在。可能因为认知任务的难度比较大,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P1和N170都向后推移了30-50ms,这也可能说明面孔的方向加工包括在面孔的早期加工阶段。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面孔识别中,人们会根据当前的要求采取一种能最快达到目的的加工方式对面孔进行加工。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健美、娱乐休闲方面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化,推动了体育健身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出现了新局面,健身俱乐部呈现出
如果你上班(上课)迟到了,便会不自觉地在心理上完成“如果当初少赖床10分钟,我就不会迟到了”的假设性推理过程,即在心理上重新模拟或构建已经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或结果)。该类
观点采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近年来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不只因为掌权者的观点采择在组织结构中有重要的意义,也因为二者之间关系结论的不尽一致,为此他们使用不
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在线媒体——“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媒体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关系网络,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闭合的风险,由此产生的信息窄化
个体在择偶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直接信息判断潜在伴侣的配偶价值,因而其所作的决策会受到其他同性对目标对象评价、判断等间接信息影响,这种现象即为择偶复制现象。择偶复制普
小学小班化教育能够满足家长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适应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的需要。小班化教育是以小班为基本的配置条件,逐步体现其个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使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近年来女研究生的数量也大幅上升,然而,女研究生群体的总体就业状况却不容乐
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贫富水平差距问题也尤为突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阶层间的冲突问题。本研究将权力、地位作为社会阶层的两个典型特征,拟通过考察目标对象的阶层特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