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翻译可以说是一项双语之间转换的交流活动。综观人类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和翻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从未停止,各种不同特点的翻译理论也是层出不穷。从十九世纪末女性主义产生开始,有关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而出现的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许多的翻译理论家对此做出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on Flotow)和加拿大著名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芭芭拉·戈达尔德(Barbara Godard)等。从此之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还促进了女性翻译活动的迅速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把女性和翻译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研究,这既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也提高了翻译的地位。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哲学领域内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主体性问题,从哲学产生之后就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主体性是自然界一切活动的固有属性,翻译活动也不例外。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把译者主体性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得到了发展。但相比之下,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该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并通过《飘》的三个中译本的不同角度的对比,揭示了不同性别的译者的主体性发挥过程.特别是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发挥。该论文还对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