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使用的流变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话语的呈现往往深受媒体所处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传统与沿袭。在20世纪,整个世界几乎都处于动荡与战争的背景之下,同一时期,中国社会也始终以“国家独立”、“民族自强”作为时代任务,“战争”几乎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核心背景,因此,这种倾向也必然会影响到主流媒体的话语生成。《人民日报》深受这种背景和传统的影响,因而其新闻报道话语中也体现出了强烈的“战式”风格特征。如今,我们已然处于非战争年代之下,“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新的时代主题。然而,各类媒介报道中依旧存在着“战式话语”的身影,且这种话语模式在延续与发展中逐渐脱离其原本的含义,并不断与当下的报道主题相互融合。诸如政府工作领域,媒体时常将“脱贫攻坚”、“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工作表述为“攻坚战”、“保卫战”、“持久战”;在医疗卫生领域,媒体会将流行病称作“入侵者”、“敌人”,将医护人员称作“白衣战士”;而在体育竞技领域,媒体也习惯于使用“击退”、“凯旋”等词语来描述双方运动员的竞技过程与结果;此外,“贸易战”、“货币战争”、“婚姻保卫战”等词语也常出现于媒介报道之中。而《人民日报》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官方媒体之一,考察其新闻报道中的“战式话语”流变痕迹以及流变背后的社会历史动因更加具有典型意义。因而本文将以话语分析理论作为基础框架,以《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部分“战式话语”热词,通过分析文本特征、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大层面,总结出“战式话语”在《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的变迁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动因,最后分析这类话语模式流变的时代性特质以及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战式话语”,同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了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所使用的三种研究方法。第一章内容是对全文研究样本的整体概述以及研究阶段的具体划分。本文通过构造周抽样的方式,从2020年《人民日报》全年份报纸中抽取出14天的报纸样本,并从中选取了33个“战式话语”热词,继而将其在《人民日报》电子版数据库中进行全年份检索,并从检索出的报道中提取新的热词,通过“滚雪球”式累积,最终确定了60个“战式话语”热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此外,还阐述了本文“2时期4阶段”的划分依据。第二章内容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部分热词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次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并结合语料库的观察与归纳,总结出两大特点:其一是“战式话语”类表述在《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泛化特质;其二是两大时期之间所呈现的差异性特质,可以具体概括为“革命”话语主导模式与“建设”话语主导模式。第三章深入分析了1949年以来《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战式话语”热词所涉及的新闻主题建构,同时从其隐喻功能切入,总结出两大时期新闻报道中“战式话语”的作用,即:前期主要服务于“阶级斗争”、“军事活动”,而后期则转向服务与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新方向。第四章从话语变迁与社会语境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分析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大众媒介三个维度,得出了上述变迁产生的原因。即:前期主要受到“阶级斗争”与“左”倾思潮的影响,重视阶级斗争与二元对立,忽略经济建设发展;后期随经济体制变革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国家重心更多转向社会建设、人才培养、法制建设等主题之上。第五章着重探讨了媒介报道中“战式话语”类表述流变的时代性特质,以及值得反思的部分。“战式话语”能够通过“战争指代”将抽象事物与概念可视化呈现给受众,同时将赋予重要事件充分的醒目度,在特殊时期帮助构建社会整体认同;但对其的泛化使用,也暴露出媒体缺少发掘新的话语资源、话语风格的勇气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媒体报道片面化,从而造成新闻反转事件的发生,或使受众陷入“二元对立”的论调之中,忽略事件背后隐含的其他社会问题。因此,主流媒体亟需革新自身的新闻话语模式,引入新的、协商对话式的话语内容用以化解矛盾冲突,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情境而变,而非一味套用“战式话语”表述,或将全部新闻事件一概而论。“战式话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表述兼具宣传、隐喻、警示等多项功能,然而主流媒体要想在报道之中对其进行正确的运用,还需要更加了解受众的具体信息需求,在把握社会舆论走向的基础之上,适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