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有创、常规治疗(面罩通气)两组的临床指标,评价老年重症肺炎的呼吸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该研究的研究对象选自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份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共85例,其中有创呼吸组58例,无创呼吸组为2例,常规通气组为25例,所有患者均选择适合的抗生素治疗、对症支持及治疗基础疾病等常规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年龄需≥65岁;所入选患者需符合重症CAP的诊断标准(IDSA/ATS联合颁布的成人CAP诊疗指南);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特征、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收集有创机械通气组及常规通气组的总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次数、有创通气时间、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入院时及7天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肾功能、血常规等基本化验资料,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结果、住院时间、病死率、curb-65、curb-age、MDR及真菌感染率;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入组患者并发症与不良反应与患者病死率相关关系;采取二元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老年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累计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临床特征(性别、年龄、糖尿病、COPD、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肾病等伴基础疾病以及大部分实验指标)经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分析治疗前后差异,两组pH值、PaCO2及WBC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别(P(27)0.05),治疗后pH值、PaCO2、WBC三项指标均较前好转,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创机械通气组(实验组)治疗前pH值明显低于常规通气组(对照组)(P(27)0.05),伴随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常规通气组(P(27)0.001),血BUN、Curb-age、MDR、病死率明显高于常规通气治疗组(P(28)0.019、0.018、0.001、0.023均(27)0.05)。判断基础疾病与不良反应与疾病转归之间关系示血BUN、Curb-65、Curb-age、ETI次数、Curb-age评分≥3、Curb-age评分≥4、Curb-65评分≥3与老年重症CAP患者病死率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27)0.01或(27)0.05)。二元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心血管疾病(P(28)0.036)、Curb-age评分(P(28)0.041)、基础疾病数量≥3(P(28)0.023)、ETI≥3(P(28)0.039)、Curb-age评分≥3(P(28)0.027)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27)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心血管疾病(P(28)0.033)、基础疾病数量≥3(P(28)0.002)、Curb-age评分≥3(P(28)0.007)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基础疾病数量≥3(χ2(28)4.989,P(28)0.026(27)0.05)和Curb-age评分≥3(χ2(28)5.460,P(28)0.019(27)0.05)与老年重症CAP患者病死率有显著影响。结论:(1)通过本研究分析两组治疗方法治疗老年CAP均较好,有创机械通气未改善患者生存率,但常规治疗决不能代替有创机械通气治疗。(2)基础疾病及不良反应与疾病转归之间关系示血BUN、Curb-65、Curb-age及ETI次数与老年重症CAP患者病死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基础疾病数量≥3和Curb-age≥3的老年重症CAP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