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光明隐喻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核心的主流隐喻体系。从这一意象入手,能够有效地窥探和把握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而朦胧诗歌因其最早在“文革暗夜”中自觉、并以诗作直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而成为有别于主流的一个异变。他们对革命太阳的颠覆和反叛所体现出的先驱精神和伟大功绩,使其最终成为新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由于受到革命意识形态二元对立思维的深刻影响,他们在书写样式上都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囿于时代且依赖时代的艺术局限性。也就是说,朦胧诗歌有效地实现了对“文革”时期“革命太阳”的颠覆和反叛,但由于他们笔下的太阳仍是那个革命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旧太阳,以至于没能重新构建出新的太阳。这一问题直到后朦胧诗那里再一次异变的发生才得以解决。基于此,本文将分别从“太阳隐喻的历史追索”、“朦胧诗对‘革命太阳’的解构”、“朦胧诗对太阳意象的重新建构”以及最后有关后朦胧诗再次异变的“结语”四部分入手,展开详尽地论述。在第一部分“太阳隐喻的历史追索”中,本文将主要对太阳意象在20世纪中国诗歌里的演变历程予以梳理:尼采“日神”精神被20世纪初心怀救国理想的仁人志士们体验并高扬;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人和太阳社等社团将太阳精神本土化;建国后不断强化对太阳的英雄崇拜情结,直至“文革”时期达到极致——毛泽东成为太阳唯一合法的象征意义;在第二部分“朦胧诗对‘革命太阳’的解构”中,本文将依托诗歌文本,分别从太阳的自然属性(具体为发光发热特征、东升西落运行轨迹以及数量唯一性)和革命太阳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三种态度:对抗、反转和将太阳日常化)入手,仔细分析朦胧诗歌对革命太阳的解构过程。最后认为他们具有思想先驱意味而且开创了一套个人话语,是为积极意义所在。但他们同时也存在依赖社会政治、向往高远意义以至于话语书写囿于时代等局限性。在第三部分“朦胧诗对太阳意象的重新建构”中,同样依托诗歌文本,本文将从“试图取消太阳在诗歌中的存在——放逐太阳和取代太阳”、“归还太阳的本来面目——历史性寻根和回归自然”两方面入手,从中找出朦胧诗人们对太阳的自我创造痕迹。最终认为导致太阳建构活动的失败是由特殊的时代环境、意识形态话语的长期浸润和诗人自身文化素养的准备不足等内外因共同导致的。在最后一部分“结语”中,本文将对后朦胧诗的再次异变进行简单介绍。追求纯诗艺术的后朦胧诗歌开始为革命太阳“祛魅”,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太阳在他们那里表现为一种“缺在”,太阳不再被直接命名,而是通过“透明”、“中午”、“白昼”等元诗语素来曲折表达。正是这一异变最终实现了对太阳意象具有突破性的重新构建。本文希望对太阳这一单一意象的观照,在对朦胧诗实现重新解读的同时,能让人们认识到,通过对诗歌单一意象的集中关注,也是进入诗歌和了解某一阶段、某一具有共同精神特征的诗群并进而理解诗歌在历史当中的存在价值等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