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morhage ICH)是一种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过去认为出血性脑损伤主要由于出血的机械性损伤和血肿直接压迫所致,目前研究结果显示,ICH血肿周围组织的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更为重要。出血性脑损伤不仅包括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对周围组织的直接破坏,而且包括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缺血、炎症、细胞毒性等原因。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是一种多向性转录调节蛋白,当其激活后,能进入细胞核内并与DNA结合,通过对炎性因子如TNF-α、IL-2、3、6和IL-8、转移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iNOS、环氧化酶-2等的转录调控,而在脑血管病的炎症反应中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慢性炎症、脑缺血和细胞凋亡均与NF-κB的激活密切相关。本次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用蛋白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脑出血后脑组织内NF-κB及抑制因子Iκ-Bs的水平变化,以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着手调查NF-κB及抑制因子IκBs在脑出血(ICH)模型中的表达并阐明NF-κB信号通路与ICH后的继发性脑损伤的相关性。总共10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2小时组;6小时组;12小时组;1天组;3天组;7天组。对照组大鼠予同侧基底节(IBG)生理盐水注射,其他老鼠予同侧基底节(IBG)自体血注射并于脑出血后2小时(h),6小时(h),12小时(h),1天(d),3天(d)和7天(d)处理。检测同侧基底节(IBG)、对侧基底节(CBG)和小脑(C)的脑水含量。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Western blot (WB)检测NF-κB及IκBs的表达情况。结果:IBG脑水含量在ICH后2h为78.702±0.065%,6h为79.305±0.139%,12h为80.425±0.409%,1d为81.355±0.425%,3d为82.598±0.311%,7d为80.625±0.512%,相对地,在3d时达峰值。在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中NF-κB p65及抑制因子IκBα的免疫活性非常低,而ICH后NF-κB p65及IκBα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蛋白印迹检测提示:较之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脑出血后2h血肿周围的NF-κB p65及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在出血后1d达到高峰,此后NF-κB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但直至出血后7天仍可检测出蛋白活性。免疫组化检测提示:脑出血后2h即可在血肿周围组织内发现NF-κB阳性细胞显著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大鼠ICH模型中,NF-Kb信号通路和继发性脑损伤的发展强相关。结论:脑出血后NF-κB p65及抑制因子IκBα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