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渐新世以来菲律宾板块NW向楔入并俯冲到东海地区,取代了新生代早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导致该地区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的构造转型,目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渐新世以来菲律宾板块NW向楔入并俯冲到东海地区,取代了新生代早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导致该地区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的构造转型,目前对于西湖凹陷构造转型前后盆地结构、转型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重磁等资料,对西湖凹陷新生代的结构及其转型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盆地构造转型机制。基于地震、钻井等资料,揭示了西湖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西湖凹陷主要发育NNE、NE和NW向三组断裂;依据断裂发育特征,NNE向断裂为西湖凹陷的主干断裂,包括了挤压-走滑、伸展-走滑、走滑-伸展和伸展四种类型,NE断裂一般为次级伸展断裂,NW向断裂为次级剪切性断裂。依据断裂组合样式发育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走滑构造样式、走滑-伸展构造样式和伸展构造样式;其中走滑及走滑伸-展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凹陷中东部,伸展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凹陷西部和东部,中部较少。受断裂控制作用,西湖凹陷新生代凹陷结构表现为双层结构,下部为双断式结构,上部为“东断西超”的单断式结构。基于断层活动速率和平衡剖面分析,明确了西湖凹陷新生代盆地转型过程。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始新世伸展断陷阶段(双断式)、渐新世-中中新世走滑挤压拗陷阶段(单断式)和上中新世-更新世的稳定沉降阶段。始新世,受伸展应力影响,西湖凹陷东、西边界控盆断层开始活动,形成双断式凹陷,内部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渐新世-中中新世,受菲律宾板块楔入造成的右旋走滑挤压作用影响,盆地断层活动性整体大幅度减弱,东部边界继续活动,西部边界断裂基本停止活动,凹陷结构发生转型,从双断式断陷结构变为“东断西超”单断式坳陷结构,同时在凹陷中东部开始大量发育走滑相关褶皱等构造样式;上中新世-更新世,凹陷结构发生第二次转型,断层基本停止活动,凹陷整体沉降,盆地进入稳定沉降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揭示西湖凹陷构造转型机制。西湖凹陷的构造转型受控于东海乃至东亚大的区域动力:始新世,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及印-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幔柱向东南迁移,并产生强烈拉张作用,导致东海盆地自西向东迁移,西湖凹陷双断式结构形成,盆地处于伸展断层阶段;渐新世-中中新世,菲律宾板楔入导致东海处于伸展叠加右行走滑挤压应力场之下,导致西湖凹陷中东部走滑相关褶皱的形成,盆地进入了走滑挤压拗陷阶段;上中新世-现今,菲律宾板块俯冲速率下降,地幔物质继续向东迁移,导致西湖凹陷整体沉降。
其他文献
阴离子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在很多化学和生物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阴离子的过量存在又会带来危害,因此,阴离子的识别与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氟离子的检测尤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因在于氟离子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与人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适量的氟离子摄入可以预防龃齿,骨质疏松症,但是如果人体内氟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危害人体健康。检测氟离子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有
随着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对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件越来越重视。这些大事件在西方国家诞生并得到发展,其学术著作的汉译可以为大事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鉴于目前权威译著数量较少,译者认为大事件学术著作的汉译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译者选取了《大事件与现代性》第六章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大事件与现代性》于2000年由路特雷奇出版社(Routledge Press)首
量子点这一概念被确立已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元素选择及制备方法上创新点层出不穷。前人对制备方法的探究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本论文在对一锅法制备量子点的一些工艺进行改
记忆元件是忆阻器、忆容器和忆感器的统称,它们都是具有记忆特性的新型元器件。记忆元件的出现扩展了经典电路理论。其中,作为第四个基本电路元件的忆阻器已经被广为研究,由其扩展而来的忆容器和忆感器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这些记忆元件自身带有独特的“记忆”特性和非线性特征,同时又具有非易失性、功耗低、纳米结构、扩展性强等诸多特点,所以使得它们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人工神经网络、生物医疗、非线性电路等各个学科
汽车灯系统中多功能化已成为当下发展的新趋势,市场中“自适应前照灯(AFS)”、“自适应远光灯(ADB)”、“LED阵列多像素照明”等热门词汇不断涌现,同时奥迪、奔驰等一线汽车品牌也更偏重于采用多像素LED汽车灯照明系统。中国为顺应汽车智能照明时代的发展趋势,于2020年投入458亿进入LED多像素照明研究市场,但目前LED阵列车灯设计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LED阵列车灯比传统车灯成本高,普及相对困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关节外多器官脏器病症,其中干眼病(dry eye disease,DED)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眼部病症,并常因未能及时发现和得到有效的治疗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干眼者失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眼部病变,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本研究运用非标记(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眼患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本论文中简称为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年致死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肝癌的治疗策略仍是基于肝癌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然而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且肝癌术后易复发转移,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肝癌整体疗效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并筛选合适的分子靶标对于肝癌的
铜锌锡硫硒(Cu_2Zn Sn(S,Se)_4,CZTSSe)太阳电池具有毒性低、原料资源丰富和光电转换效率上升空间大等优点,目前在新型太阳电池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研究。CZTSSe太阳电池主流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溶液法、喷雾热解法、磁控溅射后热处理法和热蒸发法。到目前为止,利用溅射后硒化硫化法制备出的CZTSSe太阳电池取得了12.62%的最高效率和541.1 m V的最高开路电压。其次利用热蒸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