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是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中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或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减弱,或两者兼有,从而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因素与胃粘膜的防御因素之间失去平衡而发病。病情若进一步发展,常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胃与睡眠的相关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逆调论》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后世历代医家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犯胃及劳逸失度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则影响到气机运行而导致“卧不安”的病理状态。针灸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针刺疗法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综合调整机体,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细胞因子的释放,以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研究表明,针刺对于由脾胃失调导致的失眠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定志的作用,能够促进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胃粘膜、胃壁的修复,且有效的提高睡眠质量及增加睡眠时间。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乙醇灌胃造模法制备胃溃疡大鼠模型,采用针刺疗法,选择中脘、足三里及申脉、照海作为治疗穴位,以各组的行为学改变、胃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睡眠时间的影响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为研究指标,以期进一步探讨针剌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及胃溃疡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适应环境后,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Ⅰ、Ⅱ、Ⅲ组,每组8只。采用乙醇法大鼠复制溃疡模型。各治疗组造模后开始针刺,连续治疗5天。治疗结束后,先检测行为学,然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检测。以上两项检测完成后迅速将其断头处死取材,检测各组胃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血清TNF-α含量变化。实验结果:1.行为学:模型组旷场实验走格数高于空白组和各治疗组,统计有极显著差异(P<0.01);空白组与治疗Ⅰ、Ⅱ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空白组与治疗Ⅲ组比较无差异。2.溃疡指数(UI):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治疗Ⅰ、Ⅲ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治疗Ⅱ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3.戊巴比妥钠阈剂量睡眠时间:模型组与空白组、治疗Ⅲ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治疗Ⅰ、Ⅱ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4.TNF-α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与治疗Ⅲ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Ⅲ组与治Ⅰ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针剌能有效改善AU模型大鼠的精神状态,改善其行为能力。2.针刺能减轻AU模型大鼠溃疡灶炎性渗出,缓解出血,促进粘膜修复。3.针剌可延长AU大鼠戊巴比妥钠阈计量睡眠持续时间。改善戊巴比妥钠诱导的胃溃疡模型大鼠的睡眠质量。4.针剌能减少血清TNF-α含量,提示针刺疗法可能通过免疫系统调节,促进胃溃疡愈合。综上所述,本实验提示,针刺对胃溃疡有治疗作用,且提示“胃不和则卧不安”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病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