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乙醇诱导胰岛细胞DNA操作及其机制探讨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15362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喹乙醇(olaquindox),是一种抗菌促生长剂,被广泛应用在禽畜和水产养殖业,已有实验表明喹乙醇对肝肾均有损害,但尚未有关于喹乙醇对胰岛损害的研究,本实验通过彗星实验观察喹乙醇是否会对大鼠胰岛细胞的DNA有损伤并探讨其损害可能的机制,通过westernblot实验观察喹乙醇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由持续DNA损伤可能引起的与癌有关基因表达的增加,为更全面的评估喹乙醇多脏器的损害提供依据。   方法:喹乙醇引起的DNA损伤是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用27-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用吖啶橙(AO)检测细胞内溶酶体膜稳定性,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荧光指示剂来检测westernblot实验中P53蛋白表达量,通过碱性保护剂NH4Cl和NAC来干预彗星实验及分别干预溶酶体实验和ROS实验。   结果:喹乙醇(0~1600ug/ml)作用于INS-1细胞1h后,彗星实验中尾长、尾距、尾DNA%含量均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在对800、1600ug/ml剂量组分别加NH4Cl和NAC干预后均有保护作用。喹乙醇同样作用于INS-1细胞1h,可使细胞内溶酶体膜稳定性下降、ROS含量增加,分别用NH4Cl和NAC干预后均有保护作用。喹乙醇分别作用于INS-1细胞24h和48h后,P53蛋白表达量增加。   结论:喹乙醇可以诱导大鼠胰岛细胞DNA损伤,对大鼠胰岛细胞有遗传毒性,NAC和NH4Cl均可对喹乙醇所致的DNA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说明喹乙醇DNA损伤的途径是氧化应激和溶酶体途径。喹乙醇可使p53蛋白表达量增加,表明喹乙醇可使与癌有关基因表达增加,其机制可能是DNA的持续损伤。
其他文献
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ST)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常常污染粮食谷物、饲料等,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检测杂色曲霉毒素常用的方法有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本论文建立一种简单、灵敏、低成本的荧光传感检测方法。本文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和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特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兼具选择性和荧光信号的聚合物,能高选择、高灵敏地识别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