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为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整段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且侵及肠壁全层。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是CD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不能控制的液体或固体粪便排出,是CD患者最为痛苦的症状之一。出于尴尬情绪,患者很少主动汇报FI的症状,导致这一问题被严重忽视,给患者带来隐匿性伤害。目前对于FI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相关因素的分析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没有适用于临床医生有效地预测FI风险的工具,难以开展早期干预。目的:探讨影响CD患者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FI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在内部数据集和前瞻性数据中进行验证。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联合回顾性和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在回顾性研究中,收集2016.06至2021.04在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CD患者。收集相关资料,疾病信息等,并记录患者的Wexner评分。根据Wexner评分将患者分为失禁组(Wexner≥5)和非失禁组(Wexner<5)。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运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方程构建FI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可视化呈现。绘制ROC曲线图评价模型效能,并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在前瞻性研究中,以相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21.06至2021.10在四家IBD诊疗中心就诊的CD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FI,将其分为失禁组和非失禁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计算代表模型区分度的AUC值和一致性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一)CD患者大便失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共纳入461例CD患者,总体FI的发生率为28.8%(133/461)。利用bootstrap重抽样法,将总体数据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368人)和验证集(93人)。使用训练集来构建模型,并通过验证集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依据是否存在FI,将训练集样本分为失禁组和非失禁组。经比较发现,FI与BMI、非瘘管型肛周疾病史、近一周的稀便次数、目前存在肛瘘、肛周疾病活动期(PDAI>4)、疾病活动期(CDAI>150)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非瘘管型肛周疾病手术史(OR=2.1,95%CI 1.48-5.67)、最近一周的稀便次数1-14次(OR=2.05,95%CI 1.16-3.98)、最近一周的稀便次数≥14次(OR=2.78,95%CI0.995-4.35),以及肛周疾病处于活动期(PDAI>4)(OR=2.57,95%CI 1.566-3.4.899)是CD患者的FI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增加是FI的保护因素(OR=0.91,95%CI 0.822-0.976)。基于AIC原则构建FI预测模型,并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AUC值为0.797,表明该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二)CD患者大便失禁风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前瞻性纳入225名患者,总体失禁率为4.9%(11/225)。将患者分为失禁组和非失禁组。经比较发现,两组在既往复杂肛瘘、既往肛周脓肿病史、肛周手术次数≥3次、目前存在肛瘘、肛周疾病处于活动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模型在验证人群中的AUC值为0.7795,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为0.826,反应模型预测的FI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开发了适用于CD患者FI风险的预测模型,模型包含非瘘管型肛周疾病手术史、最近一周的稀便次数1-14次或者≥14次、肛周疾病活动程度、BMI五个预测因素。经验证,模型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区分度,可以作为CD患者FI风险的重要预测工具,为患者提供早期预防和及时干预。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尽管C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自然进程不尽相同,但由透壁性炎症导致肠壁组织纤维化,肠道狭窄并最终形成肠梗阻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和足够的预防手段,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肠道纤维化的主要方法。黄蜀葵花是传统中药,常用于治疗外科疮疡等疾病。临床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黄蜀葵花总黄酮(Totalflavoneof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TFA)是黄蜀葵花中的主要化合物,现代药理研宄表明TFA具有抗炎,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机制,抑制肾纤维化等作用。因此推测,TFA可以干预克罗恩病肠道纤维化。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FA对克罗恩病小鼠结肠纤维化模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胃4周,诱导BALB/c小鼠慢性结肠炎症相关纤维化。将动物分为乙醇组、生理盐水组、TNBS组、造模前TFA干预组、造模后TFA干预组。实验结束时,获取小鼠的结肠及血液样本,进行小鼠结肠长度测量,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ELISA检测血清和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Masson染色和Verhoeffs VanGieson(EVG)染色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结肠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情况。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或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colla2、col3a2、TGF-β、α-SMA、Vimentin、MMP2、MMP9和TIMP-1的总水平,评估TFA对于CD结肠纤维化小鼠的干预和治疗作用。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TFA干预可以显著改善体重下降,减轻结肠损伤,降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和结肠总体形态学评分。2.Masson染色和EVG染色显示,TNBS诱导造模后,小鼠结肠的肠纤维化明显增加。TFA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3.ELISA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TFA能提高了Treg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水平,降低Thl7细胞因子IL-17、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4.TFA显著降低了TNBS诱导的结肠纤维化模型中纤维化相关的胶原colla2、co13a2及胶原主要成分羟脯氨酸的表达,降低了促纤维化成分TGF-β、肌成纤维细胞表型的标记物α-SMA、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的水平;减少TIMP-1的表达并增加MMPs的水平降解细胞外基质沉积。结论TFA通过恢复Thl7/Treg细胞平衡缓解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和纤维化,并且通过调节MMP/TIMP平衡,抑制活化的肠间充质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这可能是TFA能够改善克罗恩病肠道纤维化的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