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2月,路甬祥在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题词:“一代宗师,求是楷模”。这八个字精确地表达了竺可桢的一生在两个领域中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竺可桢是这一领域的一代宗师;作为民国四大著名校长之一,他在浙江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恪守“是问是非,不计利害”治校方略,奠定了浙江大学“求是笃行”的校风和学风。竺可桢的“求是”精神贯穿于他的地理学研究领域、气象学研究领域以及教育实践领域乃至竺可桢的一生。本文重点研究竺可桢“求是”精神在教育实践领域的体现。竺可桢的“求是”教育思想是他的“求是”精神与办学思想和治校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竺可桢的“求是”教育思想的产生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又有着重要的思想渊源。前者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面临的抗日救亡运动和科学救国背景,后者主要指竺可桢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又受到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期时又接受了哈佛大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大学理念。竺可桢的“求是”教育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竺可桢的“求是”精神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和实质。他的“求是”精神可以归结为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是这些精神的综合体现。竺可桢的“求是”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践履,主要体现在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36-1948年)的办学过程之中,具体而言,体现在其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学风建设三个方面。对于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竺可桢在对大学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即“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这一办学理念。竺可桢立足本国国情、关注世界潮流,同时根据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提出“大学是养成领袖人材的地方”。并且,大学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治校方略上,竺可桢始终遵循“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原则,恪守宁缺毋滥以严把入学关,德智并重以提高学生整体水平,教授治校以推行民主管理,加强科研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办学方针,使浙大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的大学。在学风建设上,被誉为“浙大保姆”的竺可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慎思、明辨的思维习惯,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浙江大学的师生中培育出了慎思明辨、求是笃信的校风和学风。竺可桢“求是”教育思想是推动浙江大学崛起的重要力量。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浙大的“求是”校训正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身上传承下去。当前,我国大学建设正在迈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竺可桢“求是”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目前一流大学的建设仍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