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求是”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2月,路甬祥在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题词:“一代宗师,求是楷模”。这八个字精确地表达了竺可桢的一生在两个领域中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竺可桢是这一领域的一代宗师;作为民国四大著名校长之一,他在浙江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恪守“是问是非,不计利害”治校方略,奠定了浙江大学“求是笃行”的校风和学风。竺可桢的“求是”精神贯穿于他的地理学研究领域、气象学研究领域以及教育实践领域乃至竺可桢的一生。本文重点研究竺可桢“求是”精神在教育实践领域的体现。竺可桢的“求是”教育思想是他的“求是”精神与办学思想和治校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竺可桢的“求是”教育思想的产生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又有着重要的思想渊源。前者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面临的抗日救亡运动和科学救国背景,后者主要指竺可桢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又受到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期时又接受了哈佛大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大学理念。竺可桢的“求是”教育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竺可桢的“求是”精神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和实质。他的“求是”精神可以归结为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是这些精神的综合体现。竺可桢的“求是”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践履,主要体现在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36-1948年)的办学过程之中,具体而言,体现在其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学风建设三个方面。对于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竺可桢在对大学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即“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这一办学理念。竺可桢立足本国国情、关注世界潮流,同时根据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提出“大学是养成领袖人材的地方”。并且,大学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治校方略上,竺可桢始终遵循“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原则,恪守宁缺毋滥以严把入学关,德智并重以提高学生整体水平,教授治校以推行民主管理,加强科研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办学方针,使浙大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的大学。在学风建设上,被誉为“浙大保姆”的竺可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慎思、明辨的思维习惯,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浙江大学的师生中培育出了慎思明辨、求是笃信的校风和学风。竺可桢“求是”教育思想是推动浙江大学崛起的重要力量。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浙大的“求是”校训正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身上传承下去。当前,我国大学建设正在迈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竺可桢“求是”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目前一流大学的建设仍有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现如今,网上关于教师负面的新闻被越来越多的爆出,教师这个职业曾经令多少人感到艳羡,如今却成为了高危职业,抑郁症跳楼、弑师以及动不动就处理等事例不绝于耳.在当前这个时
核心素养一词在当今时代已经火遍全球,而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于新职业的人才需求,对于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发展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21世纪以前,世界的产业结构经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课堂讲授方式单一化、课堂教学评价窄浅化、课堂教学反思形式化等问题.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师教学方法故步自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班级中各科教师的纽带.在校领导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管理的执行者;在学生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在家长眼中,班主任是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生活.只有让师生过上健康、完整的生活,教育才是健康的、智慧的、富有生命活力的.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工作做到家了,班级工作就会井然有序,处理事情就会游刃有余,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在思想教育中,班主任应针对具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学会根据拼读规律学习单词、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小
摘 要 班级管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的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初中学段,学生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从小学生活不如到初中生活,又即将步入高中生活,想法、行为、心理上都处于半成熟状态,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但据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班级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笔者作为一名班级管理工作者,深知班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