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兔面神经挤压伤模型,局部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膜,观察其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与神经营养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进行对比,从神经功能恢复、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三方面评估治疗效果,探讨PRF促面神经挤压伤修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动物选择6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A组为PRF实验组,B组为NGF对照组,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为假手术组。A组、B组、C组实验动物随机选择一侧制作面神经上颊支挤压伤模型,创区神经表面分别覆盖PRF膜、NGF膜及滴注生理盐水后,严密缝合创区;D组仅随机选择一侧行颊部切开,暴露出面神经上颊支后缝合创区,且不进行面神经挤压。术后即刻及第2、第4周行电生理测定,并定期行面神经功能观察。术后4周再次手术,观察受损面神经恢复状况。进行电生理测定后,处死实验动物,在标记处取材,切取神经组织行HE染色及髓鞘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有髓神经轴突数目及横截面积,评价受损面神经恢复再生状况。所有检测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面部功能观察:术后4周D组面部功能基本正常,无明显面瘫症状。C组胡须倒伏及面部肌肉运动恢复程度最低。A组及B组面部功能恢复程度优于C组,A、B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其面部功能恢复尚未达到D组正常程度。2.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术后即刻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测定,A组、B组、C组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均低于D组。术后2周A组、B组、C组口轮匝肌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时间(Latency time,LT)均大于D组(P<0.05),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反应波振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均小于D组(P<0.05),MCV均小于D组(P<0.05)。术后4周测定A组、B组LT均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B组AM及MCV显著大于C组,但小于D组(P<0.05),A组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B组、C组4周时LT较2周时同组减小(P<0.05),AM及MCV均较2周时增大(P<0.05),D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3.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测结果:术后4周观察受损神经组织,发现PRF膜及NGF明胶海绵膜完全吸收,A组神经表面与周围结缔组织无明显黏连,神经较粗大,可见新生血管,血运良好,B组无明显黏连,神经较粗大,血运尚可,C组黏连程度重于其余三组,神经稍细,血运尚可,D组面神经无明显异常。术后4周面神经有髓轴突数目及横截面积A组和B组明显大于C组(P<0.05),A组、B组轴突数目均不及D组(P<0.05),A组和B组、D组间横截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RF及NGF均能促进促进面神经挤压伤的组织学修复及面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