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TiN/Ag抗菌纳米复合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科置换手术后,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锈钢是最常用的植入人体材料,对不锈钢进行表面抗菌处理使其自身带有杀菌消炎功能是解决术后细菌感染的一步重要的策略。TiN和Ag分别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抗菌特性,两者复合对不锈钢表面功能化性抗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磁控溅射系统,在不锈钢表面沉积TiN/Ag纳米复合膜,通过调控薄膜Ag的含量和退火温度使其满足抗菌、耐磨等特性。利用X射线电子能谱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薄膜组织结构和价态;利用纳米压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划痕仪、电化学工作站、视频润湿角测试仪表征薄膜性能;通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抑菌圈、抗粘附性和Ag离子溶出情况分析评价薄膜抗菌性能。最后通过MTT细胞毒性试验来测试薄膜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1)通过磁控溅射成功沉积出Ag含量分别为0at%、1.21at%、3.30at%、6.87at%的TiN/Ag纳米复合膜。随着Ag含量的增加,薄膜晶粒细化,粗糙度明显降低,TiN(111)晶面择优取向增强;XPS表明Ti的价态符合TiN,薄膜主要以TiN和Ag单质的形式存在;薄膜硬度、模量和弹性变形能力在Ag含量1.21at%时显著增加,最大分别达到26.2GPa、394.0GPa,之后又逐渐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数随着Ag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最低达到0.326;磨损率和润湿性先升高后下降,但整体远比不锈钢基体要小的多;膜基结合力,在Ag含量1.21at%时急剧下降,又显著提升;薄膜耐蚀性,在Ag含量1.21at%时先明显增加后有所降低;薄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和抑菌圈都明显增大,当Ag含量为6.87at%时,薄膜对这两种细菌都能达到100%的抗菌功效;薄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粘附性大大提高,当Ag含量达到3.30at%时,薄膜对这两类细菌的抗粘附行为达到了100%;随着Ag含量的增加薄膜Ag离子溶出量不断增加;30天浸泡后,只有Ag含量为6.87at%的薄膜达到100%抗菌,其余的薄膜都失去了抗菌功效;薄膜72h内细胞毒性级别为0~1,但当薄膜Ag含量达到6.87at%,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细胞增值率有所下降,仍然无任何细胞毒;细胞形态与阴性照组基本相同,但是当Ag含量达到6.87at%时,对应的细胞数量相比阴性对照组要少一些,并且也没有大量出现正在分裂的子细胞。(2)对Ag含量为6.87at%的TiN/Ag纳米复合膜依次进行真空退火处理300℃、400℃、500℃、600℃。随着退火温度不断增加,表面析出Ag颗粒平均尺寸明显增大,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TiN(111)晶面择优取向弱化;薄膜的硬度、模量和塑性变形能力先增加又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数均有小幅度的降低,但磨损率下降明显;薄膜的润湿性逐渐降低;薄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有所增加,但是相同退火温度下薄膜对大肠杆菌的抗菌速率明显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速率;随着退火温度增加,薄膜Ag离子溶出量逐渐增加。
其他文献
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造成机组限负荷运行,主要原因是蒸汽品质不合格,蒸汽含有杂质。增设预处理和反渗透加混床除盐系统,大大改善水处理效果,提高了蒸汽品质,消除了汽轮机结垢
<正>在临床上,不典型肝脓肿和典型肝脓肿共同构成了肝脓肿这种常见病症。所谓肝脓肿,便是肝组织因细菌等致病因子的侵染而出同甘共苦现了脓性的局限化炎症[1]。一般而言,大多
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和服务新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新的需求。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旧系统数据迁移,从平滑过度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高速发展,高电压大电流、大截面导线和同塔双回路的输电铁塔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些重型铁塔常常使用双主材的结构形式;双主材之间,往往采用十字焊接板的形式
<正>涉县古迹分布众多,现已发现远古、商周及战国、汉时文化遗址三十多处。寺、庙、宫、石窟和石刻等古建筑更是丰富,寺、庙、宫、石窟和石刻等古建筑更是丰富,达三百多处,几
近年来从低压、中高压直到特高压直流输配电系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应的各类直流断路器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直流断路器的开断过程中,电弧的产生将极大
研究了校园网环境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系统采用客户机 /服务器的两层体系模式 ,选用 Sy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 ,以 Powerbuider为工具开发而成。完成高校教学计划
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非蛋白巯基物质,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从经过基因工程法改造的重组菌出发,对参与体外合成GSH的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