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研究的关键目标是对失业问题的产生机理和机制的解决。为解决此问题学者们创造了工资刚性和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2001年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pence和Stiglitz对非对称信息市场研究时所作的杰出贡献。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指的是企业支付给高素质人才比市场平均水平高的多的工资,促使高素质人才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主要是对高素质人才起到吸引、约束激励和降低监控成本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维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Spence和Stiglitz的研究表明了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大于边际劳动负效用。当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竞争关系时,劳动者的边际产出与边际劳动负效用相等;也就是说,当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大于劳动力市场出清时应该获得的工资时,在劳动力市场上必将出现失业现象。本文通过对效率工资理论及其模型的研究,试图克服现有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重新建立一个考虑到工人职业操守(或者说是道德因素)、绝对工资、相对工资、失业率和监督成本等因素的效率成本模型;另外,考虑到工人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函数受多方面影响,并且根据强制性储蓄假说,工人偏好递增的消费组合并非不变的消费组合,因此为了满足其递增的消费组合,工人偏好于递增的工资组合。文章后半部分又建立了一个考虑到工人职业操守和效率工资增长速度的模型。论文首先对效率工资理论、模型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找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借鉴作用。然后论述了效率工资理论的Solow模型和Shapiro-Stiglitz模型的不足及有待完善的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它重点介绍了两个改进的效率工资模型。第三章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到工人职业操守因子、绝对工资、相对工资、失业率和监督成本等影响因素的、具有均衡解的效率成本模型。该模型以工人对失业、工资和监督的重视程度等几个特征值为依托,显示了激励成本、劳动效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第四章在符合效率工资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下,构建效率工资增长模型,提出了效率工资增长模型的关键等式,且由等式隐含地决定了效率工资的最优增长率。此外,第四章还分别分析了效率工资的最优增长率与贴现率、厂商生产技术和工人偏好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也正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这两个模型将以效率工资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对薪酬激励、企业的监督机制与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之间的互相作用机理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