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战略蓬勃兴起并逐步深化,传统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遭遇空前挑战。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亟需寻求新的发展途经和方式。本文的研究即对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互联网+”驱动创新模式转变,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将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和物联网及服务(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为基础,形成“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创新系统。 本文在对创新平台现有文献系统梳理后,结合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概念,并综合运用复杂系统分析法构建了该体系中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分别应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对平台运行、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从创新平台类别、内部结构、构成形式、平台管理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创新平台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研究。客观而言,既有研究对平台的认知已涵盖创新领域的诸多方面,但尚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研究领域:创新平台的系统认知、创新价值链(网)及其功能集成、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及其实现路径、平台管理中的领导者角色扮演和策略演化、“互联网+”驱动下平台的综合评价。 (2)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视角研究了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存在形式、参与主体和职能分配。通过构建平台功能框架界定各参与主体职能范围与合作路径,更好的实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此外,提出平台创新价值链和平台全程价值链供给策略实现从无形资产到有形成果转化的目标。 (3)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充分考虑平台管理中领导者的动态性和参与群体的能动性,研究平台领导者策略选择和参与群体策略选择的互动机制,并分析影响该博弈过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给出平台管理的稳定演化策略集及最优策略说明,为多主体协同创新驱动平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和决策参考。 (4)根据“互联网+”驱动企业协同创新机理,通过细化平台结构,构建了企业协同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基于信息熵、偏差度及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灰熵层次分析模型对专家权重及各级指标权重设定。最后经过样本分析,证明该方法下的平台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对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企业协同创新平台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丰富了“互联网+”驱动下平台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现有研究,对社会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