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科动物作为占据较高营养级的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随着栖息地适宜性降低、野生猎物减少,一些猫科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小型猫科动物,对其受到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遗传分化及种群构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非损伤途径,借助微卫星和线粒体控制区分子标记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北京地区豹猫种群的遗传现状及其与赤狐(Vulpes Vulpes)的生态竞争关系进行评估。豹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松山、云蒙山、云峰山、小龙门和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收集到601份疑似豹猫的粪便样品。对样品进行DNA提取后,扩增食肉动物ATP 6区段进行物种识别,使用锌指基因进行性别鉴定,利用筛选的6对微卫星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进行个体鉴定。共识别到112只豹猫个体,其中松山有53只(33雌、20雄),云蒙山17只(10雌、7雄),云峰山17只(14雌、3雄),小龙门13只(10雌、3雄),百花山12只(9雌、3雄)。2.6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31个等位基因,5个采样点豹猫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8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9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1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9。与亚洲地区其他豹猫种群相比具有适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经过STRUCTURE分析、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的计算,各种群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现象。3.550 b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显示,5个采样点豹猫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58-0.984,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3144-0.020736之间,遗传多样性处于适中水平,与微卫星分析的结果一致。经过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计算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松山的豹猫种群与其他区域的豹猫种群之间存在分化趋势,百花山和小龙门的豹猫种群在遗传结构上几乎一致,可划分为百花山一个管理单元。4.通过扩增细菌16S r RNA的V3-V4高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对4个区域的豹猫种群进行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差异性分析,选取同域分布的赤狐粪便样品进行肠道微生物分析,探讨豹猫与赤狐在食物生态位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豹猫的肠道核心菌群来自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各区域豹猫种群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豹猫和赤狐有共同的核心菌群,但二者在取食上的差异使它们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主要差异菌为乳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揭示了赤狐较豹猫具有更广泛的食物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