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成器——《考工记》中“和合”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b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工记》除了在工业科技层面的意义外,其所承载的创造者的思想意识走向和它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对美学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和合”美学思想贯穿于《考工记》的始终,本文试图透过《考工记》来对“和合”这一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旨在解读出在《考工记》这个具体情境中“和合”这一美学思想自身的结构和它的因果逻辑脉理,使得“和合”美学思想透过《考工记》中的具体器物和器物制造而得到某种具体阐释。本文第二段,“和合”在《考工记》中从三个不同维度体现出来,在《考工记》的思想理念层面里“和合”的存在体现为匠人的“知”和整个匠艺活动的“道”,在《考工记》的实践操作层面里“和合”的存在体现为匠人的“巧”和整个匠艺活动的“良”,以及最后在《考工记》中“和合”所产生的效果以及最终的结果体现为匠人成为“国工”和匠艺活动实现“成器”。本文第三段,“和合”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和现成的思想贯穿于《考工记》的全篇始末,必定有它自身完整固定的理念结构模式,本文通过《考工记》对“和合”这一思想进行了结构拆分和剖析,通过“和合”在《考工记》特定条件里的出现和运用分析出“和合”的各个条件和要素。在《考工记》中器物的“和合”作为一个特定的结构模式,它的完成和实现需要功用、情境、材料、形式诸要素的参与,“和合”是一个杂糅了多要素的结构程式。本文第四段,“和合”这一中国古老的思想缘起于中国的古典哲学,在中国古典哲学里“天”一直是所有存在的最终解释和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古人通过象天法地的方式将“和合”视为天之道,“天道”自然是美的,“和合”作为天之道自然也美。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生生”之美发育成一种生命美学,“和合”最终指向“生”,所以“和合”自然为美学的重要内容。“和合”来自于美,最终归向于美,所以“和合”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
其他文献
一个狂傲不羁的、孤独缄默并拥有着无穷魅力的天才于1860年溘然长逝,但是他的智慧与影响却永久的流传下来。亚瑟·叔本华在整个哲学史中的地位是无法忽视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
中国现在是全球老年人占人口比例最大、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老年人比例过高、高龄老人增加速度过快,空巢老人现象不断出现,未富先老、区域不协调等矛盾十分明显。在中国人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