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靖边油田南部延9油藏勘探开发现状为依据,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常规物性、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高压压汞、全岩及粘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荧光及测温、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在延安组地层精确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进行了恢复,对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石油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侏罗系延安组延10在本区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延9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延9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均具有矿物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岩作用较强的特点,其孔隙类型都主要为粒间孔,次为溶蚀孔。延9储层孔径较大,主要为微米孔-微米喉,综合评价延9主要为Ι类和ΙΙ类储层。延9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中-粗砂岩、细砂岩储层物性好,含油性好,电性特征具有低自然电位、低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等特征。研究区长7烃源岩平面上大面积分布,平均厚度为5.8m,向西南部和南部厚度逐渐增大,其地化指标显示为好的油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延9原油比本地长7烃源岩成熟度低,暗示其具有不同的来源,其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成因。油源综合对比认为研究区延9原油主要为湖盆中心长7烃源岩先经垂向再经长距离侧向运移形成。延9油藏的形成为湖盆中心长7烃源岩在生烃增压驱动下,依靠压力传递作用,通过砂体叠置点、连通孔隙以及各种级别的裂缝组成运移网络系统运移至长6、长4+5或长3储层后,即进入侏罗系古河道中,其运移动力转变为浮力,石油运移至河道顶部(泥岩盖层底部)后,向构造的上倾方向再次运移,遇到小背斜,鼻状构造高点或岩性遮挡带即聚集成藏。研究区延9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等复合油藏,延9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则主要受砂体展布、鼻状隆起背景(或古地貌)以及运移通道控制,沟通下伏油源的断裂等运移通道的存在是其成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