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學界對其思想已有非常透徹的研究,但是對黃宗羲文學的研究,尤其是散文研究,遗非常薄弱。有艦於此,本論文擬對黃宗羲散文作深入之研究,并探討黃宗羲散文在清初文壇所佔有之地位,及其所產生之影響。本論文採用專題式的研究結構。論文主體四章,每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筆者擬把黃宗羲置於兩個歷史過程中進行考察。一個是黃宗羲之父黃尊素祠堂修建與書寫的歷史,在黃尊素祠堂修建與書寫的過程中,黄宗羲結識了很多文壇名宿,交遊往遗之時,因了錢謙益、徐乾學等眾多有力者的推揚,原本就博學擅文的黄宗羲聲望漸隆,以至於吳任臣等人將其譽為錢謙益以後第一人,黃宗羲最終獲得了主盟文壇的號召力。另一個是清初文章發展演變的歷史,探討了黃宗羲散文理論和散文創作的獨特成就,并重點論述了黃宗羲對錢謙益散文的批評。另外,家族對個人的影響,制度對文學的衝擊,生計對遗民的磨蝕、文人互相標榜的陋習等問題,也都是本章所要關涉的對象。第二章,黃宗羲的碑傳文微顯闡幽,表彰節義,兼具文學與史學雙重價值,向來被譽為一代文獻所關,影響很大,學界對其褒獎之詞層出不窮。殊不知千慮一先白璧微瑕,黃宗羲有時也會被私情困攙碑傳文中尚有一些有悖公義之作,《高旦中墓誌銘》即是其中之代表。該墓誌一經流傳,質疑與責難之聲就不曾停息。呂留良率先發難,為好友高旦中嗚冤,指出黃宗羲歪曲事實,詆毀死友。黃宗羲作文辯駁,猛烈還擊,於是圍繞着《高旦中墓誌銘》就引發一場公義與私情的論爭。這場論爭關涉到學術與意氣的糾葛,生計與節義的矛盾,當然更關係到對黃宗羲碑傳文價值的重估。第三章,在清初學術史上,黃宗羲與呂留良的交惡是備受關注的議题,現有的研究成果試圖從不同角度探討他們的交惡原因,提出了很多合理的解釋,也注意到了黃宗羲與呂留良之間的學術差異是導致兩人感情破裂的根本原因,但是在探討學術差異時,沒有涉及到兩人冰炭不相容的八股文論爭。其實這些夾雜了文人意氣的八股文論爭很大程度上激化了黄宗羲與呂留良的矛盾,使得原本就已經疏離的友誼最終走向了決裂。第四章,壽序是明清兩代最為盛行的文體之一,正如黃宗羲《施恭人六十壽序》所言:“蓋今之號為古文者,未有多於序者也;序之多,亦未有多於壽序者也。”但是現有的研究成果卻與壽序創作的盛況很不相稱,研究壽序的論文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篇,而且幾乎都集中在歸有光和桐城派身上,對於明遗民的壽序則無人論及。另外,學界對於壽序的起源、壽序的分類、壽序的作法以及壽序的發展過程等問題的研究遗很薄弱。所以本章擬以黃宗羲為個案,以文體為中心,對以上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并揭示出黃宗羲壽序是學術化的壽序,這種壽序上承歸有光的文學化壽序,下啟曾國藩的理學化壽序,是壽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