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全球经济文化交融的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发展的土壤和源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马克思所言:“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东西”。因此,挖掘富有民族性的设计语言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设计美学为基本理论构架,选择了传统工艺文化中的幌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逻辑思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幌子的美学内涵。 幌子是中国古代店铺用来招揽顾客的形象性的行业标记,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商品信息、辅助经营和招揽顾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其简洁生动的造型、鲜亮醒目的色彩、自然质朴的材料组成的视觉景观又极具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商业民俗景观。 美离不开感性的形式,形象性、感染性是美的主要特性,这种形象的感染性首先通过传统幌子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表现出来。即在不违背基本招徕功能的原则下,表现为形的程式性、简约概括性、生动悦目性;色的鲜明性与单纯性;材质的自然性与质朴性。而形态、色彩、材质等形式因素在幌子的设计中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形成了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美感。 幌子不仅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更具备作为艺术符号的情感性与象征性。这种丰富的情感寓意使幌子成为浓郁的主观意象,其中形的寓意传达集中表现为各种吉祥造型符号的运用及特殊历史民俗的符号化,色的寓意传达表现为设色与民族性的色彩喜好及文化内涵相一致,文字的寓意传达表现为吉祥字符的运用及构思的写意性。 “意境是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民族群体在不同时代所向往与追求的相对理想、和谐的人间生活美的境界。”幌子中这种意境不是直观显现出来的,而是蕴藏在其形意交融所折射的深厚的传统设计文化观和哲学理念之中。具体表现为美善相兼的原则、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浓郁的写意内涵、活泼的生命情调、强烈的整体韵律。 从形式层感官渲染的悦目、意象层符号寓意的悦心到意境层形意交融的悦神,中国传统幌子彰显了丰赡的内涵,反映了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和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对其蕴涵的三个美学层次的研究,剖析了传统幌子深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为当代设计的表现语言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而幌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都市视觉文化景观,其丰富的象征性、在当代的开发应用以及与现代标志的比较等将是本课题后续性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