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理论下《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自我异化的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1931-)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在199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黑人女作家,标志着全世界对美国黑人女作家的重视与关注。目前,她已经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这本书自从1970年出版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持续关注。评论者从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主义等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论。这部小说讲述了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从十一岁到十二岁这一年的悲惨遭遇。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佩科拉的悲剧与她的自我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尝试着从让·保罗·萨特的凝视理论出发,阐释佩科拉的自我异化以及她自我异化的原因。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发现,在他人的注视下,为取悦和迎合他人,凝视客体会在自我审视中竭力符合凝视者的标准,即内化他人的凝视,从而背叛自己的真实意愿,导致自我异化,丧失自我主体性。在这本小说中,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在生活中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就是因为她是个黑人女孩,长得又黑又丑。佩科拉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白人文化,受这些白人文化的影响,她逐渐地接受并内化了白人的价值观,特别是白人的审美观。同时,佩科拉承受着来自白人、黑人和棕色人种的视觉压力。他们的凝视使佩科拉感到羞愧、委屈和痛苦,为了使他人能够接受并且喜欢自己,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佩科拉认为,只要有白人的蓝眼睛,她一定会像白人小孩一样被人喜爱。在白人、黑人和棕色人种的凝视之下,为取悦他们,佩科拉做出的改变最终令她丧失自我。本文着重分析佩科拉在他人凝视下发生的自我异化及其异化的原因。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是一个概括介绍,包括托妮·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最蓝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有关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简单地介绍了凝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阐释了本文所运用的萨特的凝视理论。萨特认为,自为的人永远会感受到自在的处境所赋予的种种压力,“他人的注视”就是自为的人所能体会到的让他背叛自己的压力之一。凝视者有看的权力,处于主体位置;而被凝视者是被看的对象,能体会到凝视者的注视所带来的压力,通过内化凝视者的凝视与价值观进行自我异化。萨特这一凝视理论能很好地阐释《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思想与行为。第二章分析了佩科拉如何遭受来自白人、黑人和棕色人种的凝视。在他们眼中,佩科拉是丑陋的。他们用异样的眼光凝视着她。黑人和棕色人种内化了白人的价值观,用白人的眼光凝视和他们一样是黑人的佩科拉。第三章分析了佩科拉在他人的凝视下发生的自我异化。为了迎合和取悦他人,佩科拉逐渐内化了他人的价值观。为了被他人接受和喜爱,佩科拉想改变自己,她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然而她只是一个黑人女孩,从而导致了自我异化,丧失了自我。最后,她只能在幻觉中拥有自己的蓝眼睛。佩科拉最终游离在小镇之外,远离了他人。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佩科拉自我异化的原因。由于白人文化的影响,爱的缺失再加上她自身的脆弱性,佩科拉被异化了,导致了她的悲剧。年少的脆弱性、冷漠的父母、不负责任的成人群体以及一个用语言、法规和形象来强化绝望的社会,共同使佩科拉走上通向毁灭的道路。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前几章论述,得出结论:佩科拉为迎合和取悦他人,内化了他人的凝视和价值观,从而进行自我异化,使自己逐渐丧失了自我,并最终导致了悲剧。从她的悲剧中人们也能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黑人女性要想找回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自我,就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黑人和白人、男性和女性应该从相互排斥走向融合,在承认各自传统和差异中实现真正的共生。
其他文献
学位
秦汉是古汉语发展成熟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乃国内公认的研究秦汉语言的典型文献。与前秦语言的艰深相比,《史记》语言明显地相对成熟,更倾向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