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开发与推广蚯蚓行为在养殖业与环评工作中的应用价值,针对其在不同实验环境中的行为反应,通过模型构建、室内观测、水溶法、滤纸接触法等途径,对蚯蚓行为进行了如下试验:(一)根据ISO标准构建四室模型,每组选用30条大小一致的蚯蚓,设4个重复,测定蚯蚓在梨、辣椒粉、鱼内脏等3种土壤环境中的分布丰度。(二)通过室内观测,观察蚯蚓趋根行为,并探讨蚓种、植株种、植株生长期及土壤湿度等因子对蚯蚓趋根行为的影响。(三)利用辛硫磷、乙草胺、多菌灵等3种农药在不同浓度下累积染毒蚯蚓,测定蚯蚓的耐受时间、蛋白含量等毒性评价指标。(四)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及半回避浓度(EC50)。研究结果表明:(1)趋味性:经48小时后发现,其中梨组平均13.75条,鱼内脏组平均10条,辣椒粉组平均5.5条,对照组平均0.75条。由此可知,蚯蚓对梨、鱼内脏、辣椒粉等气味源物质均存在趋性,且趋味强度依次降低。试验表明,蚯蚓具有一定的味觉选择性。(2)趋根性:赤子爱胜蚓对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表现为正趋根效应,而对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表现为负趋根效应;对白车轴草的趋根行为,不同生长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重度水分胁迫(≤41%)条件下,对白车轴草无趋根行为;水分适宜(≥60%且≤72%)条件下,对白车轴草的趋根行为显著;水分过渍(≥72%且≤85%)条件下,对白车轴草的趋根行为达到饱和。试验表明,蚯蚓存在趋根选择性,蚓种、植株种、植株生长期及土壤湿度等因子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蚯蚓趋根行为。(3)农药毒性评价:经1-3次乙草胺染毒重复处理后,蚓体蛋白含量升高幅度较大,但升高幅度呈递减趋势。经1-3次辛硫磷重复染毒处理后,蚓体蛋白含量升高幅度较小,且具有累积效应。经1-3次多菌灵染毒处理后,蚓体蛋白含量升高幅度较大,但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蚯蚓耐受时间及其蛋白含量变化适用于乙草胺和辛硫磷的毒性评价,不适用于多菌灵的毒性评价。(4)DBP毒性评价与蚯蚓回避试验:体表接触的LC50为1.617mg/cm2,EC50为0.7355g/kg,且药物浓度为0.188g/kg时,蚯蚓表现出显著的回避行为。试验表明,DBP对蚯蚓的急性毒性低,LCso和EC50值均远大于美国土壤DBP控制标准值0.081mg/kg,故体表接触法仅适用于初步的土壤DBP环境影响评价。综上,本研究验证了蚯蚓的趋避行为,并探讨了其在蚯蚓养殖与有毒物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