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国家财政资金为指导进行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所普遍采取的政策。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求与日俱增,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显然已不能满足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巨大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由于工程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和相对稳定的回报,以及政府对企业投资和外资投资的鼓励,在国内的内资企业中,出现了以工程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有银行或金融机构作后盾,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往往能够筹集几亿、几十亿人民币的投资量,这是以市场主体而非政府作为主体参与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该市场主体作为各级政府投资的补充,参与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当前,由于受国家财政资金的限制,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工程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引入民间资本、发挥民间资本在工程基础设施领域的作用,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但是由于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周期长、资本投入大、产业链条长、专业技术性强,对分散的民间资本来说,进入这样的领域并非易事,需要政府的引导、合作、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引进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流行起来的项目融资模式,如BOT、ABS等,对推动我国工程基础设施民营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领域社会资本均可进入”。本论文契合了这一改革的方向,及本人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实践,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项目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分析研究了项目融资风险,项目融资担保等内容,为在未来投资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体制环境下,民间投资主体如何参与国内外工程基础项目的建设,如何满足工程基础项目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提供了一些切实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指导,以期为我国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