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分析到针对性措施——少年教养人员干预模式的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vig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目的通过对少教人员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劳动教养中的少教人员的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为社会所接纳、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针对少教人员提出具有推广性和可操作性的干预模式,为劳动教养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提供新的理念、手段和方法。 方法本研究首先对少教人员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掌握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他们的社会家庭背景、并对少教人员、管教干部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少教人员的生活和行为特点及背后的原因,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提出其存在的个性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干预的切入点,进而制定干预计划并实施干预。通过干预的形成评估、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等定性和定量研究,评估干预的效果。 结果①干预前少教人员个性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问题发生的强度高于普通青少年。突出表现为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②少教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包括母亲文化程度高、父母不偏心、知心朋友多;危险因素包括交往能力差,经常接触黄色音像制品;③对少教人员的干预重点:提高少教人员的交往能力,心理适应和应付困难能力,多交知心朋友;④本干预对少教人员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矫正作用(P<0.05);⑤本研究提出了同少教人员“交流,交友,交心”的“以‘三交’为核心的干预模式”。 结论通过分析少教人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并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是有效干预的重要保证;本研究所采取的针对少教人员的“以‘三交’为核心的干预模式”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建议将“以‘三交’为核心的干预模式”纳入到少教人员的劳动教养的过程中,并推广应用此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合肥市空气污染与居民死亡率的相关关系并预测空气污染对居民死亡率影响的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1990-1999年合肥市城区居民非外部原因、呼吸系统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RD)、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率,并收集空气污染物的年、季度浓度及温度、相对湿度数据,研究的主要空气污染
翻开我们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人们对于新闻评论特点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点:新闻性、政论性和群众性。对于新闻评论作用的认识也是集中在三点: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这样的结论从学理上说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一般化的认识上,而对新闻评论的内在精神缺少必要的认识,那么,我们所从事的新闻评论工作就不可能达到比较高的境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应该是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