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援助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坚持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中国对非援助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以及体系化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援助逐步纳入合作论坛框架,在机制化的条件下步入了多元、多领域、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赢得了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理念、原则与政策体系。2002年安哥拉内战结束后该国经济凋敝,原本作为优势产业的石油化工也遭受了重创。安哥拉先后向不同援助机构申请资金重建经济,但都因附带的政治条件而没有进展。中国拥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出色能力和大量的资金储备,中国也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发新的能源市场,满足国内巨大的能源需求。安哥拉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于2004年开始了对安哥拉的一揽子援助,使得“安哥拉模式”应运而生。“安哥拉模式”的内涵是资源换取基础设施,具体做法是以安哥拉未来开采的石油为担保,中国给予安哥拉贷款,帮助其建设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中国和安哥拉前后签署了两期总额45亿美元的协议,“安哥拉模式”的项目超过100个,涉及电力、供水、卫生、教育、通信和公共工程等领域。“安哥拉模式”使得安哥拉拥有了自主发展能力,改善了安哥拉人民的民生状况,继而保障了安哥拉的社会稳定。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了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中国对非援助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二章叙述了“安哥拉模式”的出台背景与过程。第三章论述了“安哥拉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涉及到中安合作协议的具体情况。第四章选取了“安哥拉模式”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农业开发)个案项目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安哥拉模式”的反响、积极影响和不足来进行评估。结语认为“安哥拉模式”是中安两国特定历史形势下的产物,是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合理成果。同时,本文认为应以审慎理性的眼光看待“安哥拉模式”,不应把它当做中非合作的普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