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富营养化水源水夏秋季节频繁爆发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产生的有毒微囊藻毒素用传统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措施.该课题主要考察了生物活性炭(Biologial Activated Carbon,简称BAC)及紫外—微臭氧(UV-microO)两类深度水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关于BAC工艺,该试验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简称H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营养化水源水夏秋季节频繁爆发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产生的有毒微囊藻毒素用传统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措施.该课题主要考察了生物活性炭(Biologial Activated Carbon,简称BAC)及紫外—微臭氧(UV-microO<,3>)两类深度水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关于BAC工艺,该试验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简称HRT)、有机物浓度及不同的活性炭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HRT=1.5h时,BAC工艺对MC-RR、MC-YR、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57%、63.30%和68.79%;HRT=2.0h时,混凝沉淀-砂滤-BAC-消毒组合工艺对MC-RR、MC-YR、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38%、80.95%和84.44%,根据色质联用分析,其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率为97.39%.关于UV-microO<,3>工艺,该试验考察了HRT、进水藻毒素浓度、湖水中自然有机物(NOM)及四种不同工艺(分别是:UV-O<,3>工艺、UV-microO<,3>工艺、microO<,3>工艺、O<,3>工艺)对藻毒素去除的影响,并研究了藻毒素去除动力学规律,探讨了UV-microO<,3>的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HRT=1.5h时,UV-microO<,3>工艺对MC-RR、MC-YR、MC-L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54.83%、80.69%、89.24%;混凝沉淀-砂滤-消毒-UV-microO<,3>组合工艺(HRT=1.5h)对MC-RR、MC-YR、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65%、77.14%、83.49%,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率为97.30%.UV-microO<,3>对各藻毒素的降解动力学规律为:MC-RR、MC-YR和MC-LR均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通过该研究,可以得出结论:BAC、UV-microO<,3>深度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图像压缩在图像存储和图像的传输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图像压缩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小波分析以其良好的局部性特征为图像压缩带来了新的工具,使得这一领域充满了生机.小波分析在时域和频域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而且具有极强的自适应性.其已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量子理论、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故障诊断与监控、分形及数字电视等科技领域.图像压缩是小波分析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一种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是继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保护措施之后的新一代安全保障技术.它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监督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本文首先讲述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讨论了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包括网络安全目的、网络现存威胁、传统的网络安
化学工业中大多数有机反应具有副反应,主反应只有在适宜的催化剂孔径范围内发生,为了提高反应选择性,必须选择孔径合适且分布集中的催化剂,而催化剂的孔分布主要取决于载体的孔结构.AlO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拟薄水铝石为其前驱物.因此研究制备孔径窄分布的γ-AlO及其前驱体拟薄水铝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了制备条件对拟薄水铝石的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孔容、比表面积和胶溶性能等物理参数的影
尖晶石LiMnO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锰元素的溶解、晶格发生Jahn-Teller变形和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使得容量衰减较快,至今未能商业化.该文以掺杂F和Co元素的方式改善材料性能.掺杂LiMnO材料采用溶胶-凝胶-络合法合成,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首先形成了柠檬酸前驱体,再干燥除水,并将前驱体在电阻炉中以300℃进行预处理,除去有机物,再将其粉末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形成所需材料.通过DSC、XRD、
该论文在对制备纳米ZnO及纳米TiO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三种新工艺对纳米ZnO-TiO复合粉体的制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以后的性能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利用尿素加压共沉淀法制备纳米ZnO-TiO复合粉体:首先以尿素与硝酸锌及硫酸钛为原料确定了利用尿素加压法制备纳米ZnO及纳米TiO的可行性,并通过条件实验确定复合制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即最佳反应温度.在此基础上对纳米ZnO-TiO复合粉体的制备进
该实验采用单柱动态评价装置对吸附剂在N-CO混合气中的CO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主要以吸附剂的可逆吸附量、解吸成本和吸附量压力弹性作为评价指标,对CO在改性后的13X分子筛、丝光沸石、煤基活性炭、果壳基活性炭和颗粒状的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该实验采用水热交换法对13X分子筛和丝光沸石进行离子交换.采用浸渍法对煤基活性炭和果壳基活性炭进行改性.采用酚醛树脂和丙烯酸树脂作黏合剂对活性炭纤维进行
第一部分用萃取体系负载有机相预分散法制备ZrO介孔材料.利用TOPO-煤油/盐酸-Zr(Ⅳ)体系的负载有机相为油相,制各出了稳定的胶质液态泡沫.冷冻条件下,利用萃取体系负载有机相预分散水解法制备了孔径约3nm的ZrO介孔材料.采用TG-DTA,TEM,XRD,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600℃煅烧后的材料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存在不规则的中孔孔道;增大初始Zr(Ⅳ)的浓度会使样品的
纳米TiO是一种多性能的半导体材料,白色粉末,分为三种晶型:板钛矿型、锐钛矿型、金红石型.广泛应用于涂料、颜料、化妆品、填料以及光催化剂等领域.目前,制备TiO的方法有:液相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但至今还没有出现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纳米TiO的相关文献报道.该文将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超细TiO粉体,详细探讨了制备的最佳条件,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二次电池,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由日本SONY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以及使用温度范围宽等特点.在锂离子电池众多的正极活性材料中,尖晶石型LiMnO化合物,由干其原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环境污染小,合成工艺简单,成为最有希望取代LiCoO的材料.本文对小批量制备尖晶石型LiMnO材料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原
TiO光催化氧化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可以将许多其他方法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CO、HO等无毒、无害的小分子物质,因此日益成为广大环保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对该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及高效大型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等方面.该论文旨在为TiO光催化反应体系机理方面的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悬浮体系光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