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面RGP与框架眼镜矫正近视患者高度角膜散光的对比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23456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上,常可见伴有高度角膜散光的近视患者。角膜散光是由于角膜弯曲异常所导致的一种角膜屈光不正状态。角膜高度散光使用框架眼镜及软性角膜接触镜不能得到良好矫正。本研究拟根据普通球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 or RGP)具有良好弹性模量的特性,探讨其矫正近视患者高度角膜散光(>2.25D)的可行性。   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邢台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伴高度角膜散光患者117例。年龄12-20岁,性别不限。球镜屈光度均为-1.00DS~-6.00DS。随机分为戴用RGP实验组(A组)和戴用框架眼镜对照组(B组)。其中,A1组17例(29眼):散光度-2.50DC~-4.00DC;A2组16例(28眼):散光-4.00DC~-9.00DC;B1组18例(30眼):散光度-2.50DC~-4.00DC;B2组20例(30眼):散光-4.00DC~-9.00DC。记录各组患者验光视力、戴镜视力;记录各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参数值:角膜曲率陡峭K(SteepK)、角膜曲率平坦K(FlatK)及其差值、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进行各组内戴镜前验光视力与实际戴镜视力配对t检验及差值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戴镜当时及6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各参数差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实验组角膜散光量变化差值与角膜初始散光量、患者年龄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1、验光视力与戴镜视力比较,A1组、A2组戴镜视力均高于验光视力(P<0.05);B1组、B2组戴镜视力均低于验光视力(P<0.05)。   2、角膜散光量、SteepK、FlatK、SAI、SRI结果:A1组、A2组戴镜6个月后平均角膜散光量均减少,与配镜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散光量增加,与戴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曲率陡峭K值均减少,与配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曲率陡峭K与配镜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2戴镜6个月后比配镜时角膜曲率陡峭K值增加,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曲率平坦K值增加,与配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曲率平坦K与配镜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曲率平坦K值增加,与配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SAI值均减小,与配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SAI值与配镜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SAI值增加,与配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A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SRI值减小,与配镜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SRI值与配镜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戴镜6个月后角膜SRI值增加,与配镜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A组患者散光量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散光量差值变化与年龄相关分析结果:A1组相关系数r=0.089,P=0.646>0.05;A2组相关系数r=0.292,P=0.132>0.05。A组角膜散光量的变化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患者角膜散光量的变化与初始散光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A1组相关系数r=0.260,P=0.000<0.05;A2组相关系数r=0.666,P=0.000<0.05,两组均为正相关关系,A2组相关性更显著。   结论:   1.球面RGP可以用来矫正近视患者的高度角膜散光。   2.矫正近视患者高度角膜散光,球面RGP较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好。   3.使用球面RGP矫正近视患者高度角膜散光,六个月后可以使SteepK减小,FlatK增加,角膜散光量减少,角膜SAI值减小,角膜SRI值减小;RGP存在一定的角膜塑形作用,这种作用与最初角膜散光量成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得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CV)、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C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 DCV)、夜间收缩压变
期刊
目的: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根治性手术,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颇多,包括临床、病理诸多方面,目前尚无定论。为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规律,明确影响结直肠癌
背景:骶椎半侧切除后重建是临床上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原因在于切除重建后骨盆环的生物力学机制仍不清楚。一侧骶骼关节被破坏后骨盆环平衡和稳定性缺少明确测试数据;不同方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