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导过程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起点,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影响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弱。1984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功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软着陆”,解决了21世纪初的通货紧缩问题。2002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日趋加剧又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出发,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效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的选择和搭配,中介指标的选择以及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以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即阐述了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的种类,概述了货币政策内外传导过程,阐明了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货币乘数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其次,根据我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选择以及传导机制的差异,分别回顾了1978-1993年以直接调控为主的时期、1994-1998年过渡时期,1998年至今间接调控为主的时期这三个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影响的数量特征。再次,基于规范的计量分析方法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与中介目标变化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包括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工具影响力度、稳健性、灵敏度以及时滞程度大小,其中存款准备金仍是力度最大的工具之一,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亦影响重大。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了完善我国内部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建议:一方面,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分工和搭配;同时加大对外汇占款的冲销力度,减少内部传导过程中的梗阻。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多元化、企业化的金融中介体系,大力发展货币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加大财政、货币、外汇三大政策的配合,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提供完善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