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控制的目的在于社会组织通过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方式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防范越轨行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初衷正是要化解赵宋王朝立国百年来积留的社会问题,强化政府对社会各阶层的控制,维护北宋统治的长治久安。故变法活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对北宋立国以来社会控制观念和控制手段的一次系统调整。本文从社会控制体系的视角审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施政行为,主要内容为:首先,王安石以“道”为本体构建哲学世界,从形而上的角度肯定了世界的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王安石亦相当注重性情之学,阐述了人性善恶的可能,证实道德教化的可行性,并突出强调道德之学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将儒家的道德价值标准提升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从而形成其社会控制体系的哲学依据。其次,王安石十分重视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张以经济和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稳定的两大操手并通过在这两个领域内的改革,调整北宋政府的社会控制方式,一改以往宽松自由的发展模式,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布局进行重新调整,自上而下的对帝国的控制网络进行梳理。在中央,王安石收拢财权与立法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力度;在地方,则加大官府对市场活动的干涉力度,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为国牟利;在思想意识方面,王安石主张“一道德”之学,统一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活动,加强对世人的思想宣教,并改革科举内容,整顿各级学校;在对基层管理上,王安石大力推广保甲与养马制度,在严格限制民众自由流动的同时将控制网络延伸至闾巷之间,从而强化控制网络的密度。此外,王安石还格外重视以道德教化为核心的非制度化控制,化民众以风俗,利用道德观念的形成来约束民众思想,从心理层面上预防社会越轨思想的发生。但是,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束缚,王安石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可能构建完整合理的控制体系实现对社会各阶层的全面、长久的控制。在其控制体系中不仅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而且在其执行过程中同样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不具备相应的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