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转基因生物到如今转基因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环保、商业等领域,“转基因”可以算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如今,“转基因技术与食品”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又加之其在科学领域的不确定性,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直是较为热议的话题,且各个国家的公众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別。 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桥梁”,往往通过新闻工作者“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来构建媒体呈现的“真实”世界。媒体在传达社会的各种声音、建构多元化的利益表达,特别是呈现争议性议题的多方观点时,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在影响公众认知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中国、印度两国的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与食品”这一话题的不同态度,本文应用框架理论,从宏观的新闻框架和微观的话语分析的角度切入,探讨和总结《人民日报》、《印度时报》是如何构建和表达这一国际争议性议题的,并对我国媒体在今后报道争议性科学议题提出几点建议。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和《印度时报》报道转基因议题的特定框架均呈现多元化分布,但“科学性”在文章中体现尚不明显。在框架建构方面,《人民日报》的报道倾向较为积极、注重传达官方声音,而《印度时报》的报道注重引用多方话语突出话题的争议特点,平衡多元观点;在话语表达方面,《人民日报》常采用疑问式标题、客观中立的描述词汇、主动语态的陈述句或疑问句显示“官方身份”、修辞手法和提供完整背景来呈现转基因议题;而《印度时报》标题表意直接、具体,较常采用评价性词汇,且用主动语态、明晰的话语主体来平衡多元观点,同时《印度时报》常借用消息来源的话语评判转基因的议题。对比《人民日报》和《印度时报》对转基因议题的构建和话语表达发现,我国媒体的报道尚存不足,因此本研究建议我国媒体报道争议性科学议题时,应该注重客观事实的呈现,平衡针锋相对的多元观点,加强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并注重转基因报道写作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