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争议性科学议题的媒介构建与话语表达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bbbcc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转基因生物到如今转基因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环保、商业等领域,“转基因”可以算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如今,“转基因技术与食品”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又加之其在科学领域的不确定性,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直是较为热议的话题,且各个国家的公众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別。  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桥梁”,往往通过新闻工作者“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来构建媒体呈现的“真实”世界。媒体在传达社会的各种声音、建构多元化的利益表达,特别是呈现争议性议题的多方观点时,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在影响公众认知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中国、印度两国的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与食品”这一话题的不同态度,本文应用框架理论,从宏观的新闻框架和微观的话语分析的角度切入,探讨和总结《人民日报》、《印度时报》是如何构建和表达这一国际争议性议题的,并对我国媒体在今后报道争议性科学议题提出几点建议。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和《印度时报》报道转基因议题的特定框架均呈现多元化分布,但“科学性”在文章中体现尚不明显。在框架建构方面,《人民日报》的报道倾向较为积极、注重传达官方声音,而《印度时报》的报道注重引用多方话语突出话题的争议特点,平衡多元观点;在话语表达方面,《人民日报》常采用疑问式标题、客观中立的描述词汇、主动语态的陈述句或疑问句显示“官方身份”、修辞手法和提供完整背景来呈现转基因议题;而《印度时报》标题表意直接、具体,较常采用评价性词汇,且用主动语态、明晰的话语主体来平衡多元观点,同时《印度时报》常借用消息来源的话语评判转基因的议题。对比《人民日报》和《印度时报》对转基因议题的构建和话语表达发现,我国媒体的报道尚存不足,因此本研究建议我国媒体报道争议性科学议题时,应该注重客观事实的呈现,平衡针锋相对的多元观点,加强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并注重转基因报道写作策略的应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本研究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微信信息共享行为进行研究,包括微信信息共享累计时长、共享频率、共享信息的内容类型、内容形式、内
田野调查是典型的质化研究方法,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应用广泛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田野调查方法虽应用时日不多,但其巨大活力已然显现。本文既是将这一方法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时时刻刻都处于信息社会中,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羊,海尔品牌在中国获得了消费者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海尔主动的选择了国际化战略,同时这也是生存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