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麦是世界上最早被驯化的“多元”作物之一,集啤用、饲用、食用、保健等功能于一身,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中常被作为模式作物研究。大麦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的基础,根据大麦的棱型、皮裸及用途,大麦可分为二棱皮大麦(啤用为主)、二棱裸大麦(饲用、保健)、六棱皮大麦(饲用为主)、六棱裸大麦(饲用、保健)。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的大麦品种育种目标不同,不同类型种质资源选择利用原则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合理评价,有助于大麦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种质创新利用。本研究以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的186份大麦种质为材料,以2年3试点8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为指标,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先对总体进行评价分类,再以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分棱型进行评价,结合种质材料的2年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出黄花叶病抗性种质资源,并对筛选出的特异性种质作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棱型间、不同试点间均表现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产量相关要素的变异系数较大,株型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小,总体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51~2.08,以穗下节间长多样性指数最高,主穗粒数多样性指数最低;二棱大麦种质的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1~2.07,六棱大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6~2.09,二棱大麦种质多样性指数与六棱大麦种质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六棱皮大麦种质的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8~2.03,六棱裸大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34~1.98,六棱皮大麦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六棱裸大麦遗传多样性指数。186份大麦种质两年黄花叶病抗性指标AUDPS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4和1.74。2.主成分分析表明:导致不同棱型大麦种质形态差异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虽均获得了株型、穗部、产量相关的主成分,但选取的主成分先后重要性存在一定差异。大麦种质总体的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三要素、株型、穗长、穗下节间因子;二棱大麦种质的4个主成分分别为粒重、穗部、穗长、株型因子;六棱大麦种质的5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株高-粒重、穗长-分蘖、千粒重、株型-生物重因子。3.聚类结果显示:棱型是大麦种质间最显著的分类性状,不同棱型种质主要性状表现差异极显著,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二棱大麦种质获得5类特异种质,六棱大麦获得6类特异种质,不同棱型大麦种质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并无明显的一致性。结合主成分二维排序及综合评价值分别筛选出二棱大麦、六棱大麦综合表现排名前10位的种质,大部分在生产上使用过或正在利用的品种。4.通过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0份抗性比较稳定的种质,二棱抗性种质30份,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1份;六棱抗性种质10份,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3份。分别对30份二棱抗性种质及10份六棱抗性种质各农艺性状进行TOPSIS分析,8份二棱抗性种质2年综合表现均位于前10名,4份六棱抗病种质2年综合表现均位于前5名,这些种质抗性稳定、综合性状好,可在不同类型品种选育中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