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而对健康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卫生资源。卫生资源的持续增加投入对于健康改善有很大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大量卫生资源投入使得国民健康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人口死亡率从17‰下降到6.25‰,人均期望寿命也从40岁增加到将近70岁;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人口死亡率出现了总体上升的现象,在1979至2008年期间我国的卫生资源总体投入缓慢,这导致1979年至1983年和2003年至2008年出现两次人口死亡率上升现象,即使在2003年的最低点人口死亡率为6.4‰沁也高于计划经济时期末期水平的6.25‰。不过,值得高兴的是,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医药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的改革方向,卫生资源投入再次进入快车道,人口死亡率上升趋势也开始放缓,而且近3年开始出现下降的好现象。本文通过对比1950-1960和2008-2016这两个时间段的数据,发现卫生资源在当前时期对健康结果的改善效果远低于前一时期。经验数据告诉本文,卫生资源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作用更大,印度近年来健康改善速度就明显高于中国。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卫生资源对健康结果的改善还会十分明显吗?本文将通过更详细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更可靠的计量方法进行研究。目前国内许多研究把重点放在政府卫生支出规模上,或者仅仅研究总体的卫生资源对健康改善的情况,鲜有更深入的从卫生资源的种类和结构进行异质性研究。本文不仅研究了当前时期卫生资源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异质性分析来明确卫生资源和健康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是研究问题的由来和如何研究的概要构思;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卫生资源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三部分是对研究的变量选取过程进行一些说明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是文章的实证部分,这一部分将分别通过单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本文提出的问题,验证本文的假设;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总结,包括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当前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对卫生资源的结构、种类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分别研究,具体研究如下问题:1.当前时期,卫生资源对于改善健康结果的效果如何?2.医院卫生资源和基层卫生资源各自对健康改善的影响如何?3.卫生人力资源和卫生物力资源哪个更重要?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基于Grossman模型的中国宏观健康生产函数模型,选取6个代表性的卫生资源变量,以人口死亡率为健康结果的代理变量,首先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通过单方程的计量模型分析分析卫生资源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一步分析卫生资源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将卫生资源分别区分为医院卫生资源和基层卫生资源、卫生人力资源和卫生物力资源进行异质性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卫生资源对健康结果的效应是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效应叠加,当前时期卫生资源增加仍可以显著的改善健康结果;2.医院卫生资源对降低死亡率效果更明显,基层卫生资源存在低效率和服务低质量问题,使得其对健康改善不明显甚至恶化的现象,进而导致降低卫生资源对健康改善的总体效应;3.卫生人力资源比卫生物力资源对降低人口死亡率效果更明显。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最后结合《“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文件,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继续增加卫生资源投入,更加注重卫生人力资源投入;第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投入重点应放在改善基层卫生资源的质量和效率,关键是提高质量;第三,医院卫生资源的投入重点放在高、精、专方面;第四,构建更加明确的医疗机构分工机制——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