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对“三言二拍”的研究广泛涉及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评价、人物分析、作品艺术性及各项专题研究等多方面。本文的论题在“三言二拍”的研究中属于作品研究的范畴,对此前人鲜有论及,本文以“三言二拍”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描述和表现,以冯梦龙和凌濛初为例,来观察并发现汉族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周边少数民族。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阐述“三言二拍”的研究现状。结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综述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对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观念的分析。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观念对于作品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潮、儒家思想(包括民族观念)和作家个体的生命历程对于创作的影响。探讨上述这些因素与“三言二拍”小说中对于少数民族的表现的关系。三、将“三言二拍”中所展示出的各少数民族按不同的地域范围进行概括归纳,深入剖析。具体而言,归纳为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南方五个区域由此来分析作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描述与表现。四、探析以“三言二拍”作者为代表的汉族士人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及其原因。在“三言二拍”小说中,作者从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华夷观念出发,对于不同情境下的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或者引为同类,或者以夷狄视之,而对其的态度也分别呈现为接受认同、提防敌视或鄙夷贬抑等等。五、结语、归纳总结本文的观点核心及其现实意义。以儒家民族观为主体的华夷观念,虽然难免文化偏见和歧视之嫌,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凝聚了民族和国家的作用。而基于文化身份的认同,也有助于排开贬抑和歧视,带来更为客观公正的表述与评价,从而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尊重,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