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五边二维材料的PSO结构预测和性能计算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D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通过机械剥离的方式被制备出来,二维材料一直是热门的研究领域。石墨烯由于其具有高迁移率、高强度、高热导率、易于剥离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零带隙的缺点限制了石墨烯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的应用。2015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利用第一性原理模拟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单层二维碳材料-五边形石墨烯(penta-graphene),该结构不仅具有可与石墨烯媲美的超高力学强度,并且具有一个大的内秉带隙,完美解决了石墨烯零带隙的问题。受到以上工作的启发,本课题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CALYPSO)预测一系列单层五边形二维结构,然后利用第一性原理预测新型结构的稳定性。对于能够稳定存在的结构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进行机械性能和光电性能测试,寻找新型二维层状材料的应用前景。最后对于每一种结构寻找合适的实验衬底,进行试验可能性模拟,为实验室制备和合成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CALYPSO)系统预测IV族(C、Si、Ge、Sn)、V族(N、P、As、Sb)元素正交实验得到的单层五边形二维结构,并通过声子谱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五边形二维结构的动力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同时对理论上稳定存在的二维结构的机械性能以及光电性能进行了系统地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系列二维结构的强度与石墨烯相比略有下降,与黑磷相当,但柔韧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光电性能方面,该系列结构具有1.362.72 eV(HSE)左右的间接带隙,并且该带隙大小在外立场的作用下大小可调,可以实现由金属到半导体的性质转变。该能带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开发。2.通过元素替换的方法系统研究了Pt与其它V族元素(P、As、Sb)构成的五边形二维单层结构,同样地,对于稳定结构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其机械性能和光电性能以及实验可能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预测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系列二维结构的机械稳定性良好,其机械强度优于IV、V族元素构成的五边形二维结构。并且该系列结构均具有0.130.53 eV(HSE)的直接带隙,该带隙在外力场作用下大小可调,性质不变。同样可以实现金属和半导体之间性质的转换。3.针对有褶皱的五边形单层二维结构SiP2和纯平面的五边形单层二维结构PtP2分别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实验衬底MgF2和MgAl2O4,并理论预测了合适的合成反应方程式,为实验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陆源有机碳入海通量发生不断变化,对河口海岸发育、陆架生态环境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河海交互作用强烈的区域,陆架泥质区有机物来源既
箱型加固法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加固技术。采用箱型加固的受弯结构通常比普通粘钢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抗弯刚度,同时具有更好的抗扭性能。箱型加固法对比传统的加固
土臭素作为饮用水原水中常见的异嗅异味物质,广泛存在于我国地表水中,对工农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地表水中土臭素浓度由于受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季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初沉池在去除污水中颗粒态污染物的同时会导致大量碳源流失,影响后续生物脱氮除磷效果。活性初沉池借助机械搅拌淘洗和污泥回流系统破碎大颗粒回流污泥,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何合理处置废弃轮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我国废弃轮胎数量大,直接填埋或丢弃会加重环境污染,传统的处置方法已不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
金属构件加工制造及服役过程中,因热膨胀和塑性变形分布不均匀,残余应力是难以避免的。残余应力对机械构件的疲劳强度、尺寸稳定性、抗腐蚀性能等产生重要影响,及时准确检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出现明显恶化,世界各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碳排放量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目前并未制
荧光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检测手段,由于其方便快捷,靶向性好、灵敏度高等优异性而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作为新兴的荧光探针,高分子荧光探针成为生物成像与日常检测过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均匀分布在整个Pareto面上的一组最优解。在处理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上,决策者往往需要的只是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上的解,而区域范围之外的解对决策者的决策无关紧要,搜索这些无用解浪费了很多计算资源。为了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类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偏好多目标优化算法。偏好多目标优化算法是在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某个切入点加入决策者的偏好信息,这样可以减少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更
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铁路系统、电子设备本身的功能越来越强,其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设备产品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铁路设备的可靠性贯穿于设备研制、生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