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化的驱动下,我国的村镇聚落出现剧烈的重构现象,但在国内各地区表现并不相同,以江苏省为代表的国内快速发展地区县域村镇聚落重构更为明显。因此,对发达地区县域村镇聚落演化规律的探究对推动村镇聚落重构与优化有重要意义。村镇聚落演变的阶段特征与衍化规律是《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8YFD1100304)的子课题。本文基于理论研究、对我国发达地区村镇的实地走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与整理,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典型江南水乡——县级市丹阳市为例,以“聚落体系宏观特征分析——聚落单体演化路径识别——聚落单体演化机制构建——聚落整体优化调控策略体系制定”为论证逻辑,通过Arc GIS、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出在1980年-2018年期间丹阳市村镇聚落的演化规律,为我国村镇聚落体系的重构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村镇聚落体系宏观特征分析。以城市地理学和聚落地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了1980年-2018年期间丹阳市村镇聚落体系空间格局和规模结构两方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村镇聚落空间分布格局逐渐由集聚分布向分散分布转变,村庄聚落空间分布核密度最大值先降低后增高,各地区村庄分布核密度整体变化不大,村镇聚落斑块演化呈现“东西收缩,南北延伸”的趋势;村镇聚落的规模结构在不断变化,均大致呈现位序-规模分布状态,整体拟合优度不断上升且趋于1,说明村镇聚落由相对集中向均衡化的方向发展,等级结构方面逐渐从以部分高等级聚落集中发展转向以大量中等级聚落发展为主的趋势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心城区独自增长转变为中心城区与各乡镇中心的城镇化驱动发展。(2)村镇聚落单体演化路径识别。基于丹阳市村镇聚落斑块在演化过程中的用地规模的变化程度以及质心演化的方向,并结合自然断点法,将丹阳市村镇聚落演化路径归纳为六种类型:多核连绵增长型、单核Ⅱ类增长型、单核Ⅰ类增长型、单核稳定型、单核Ⅰ类衰退型、单核Ⅱ类衰退型。增长型聚落在1990年-2000年间占比增长最为明显,尤其是多核连绵增长型聚落数量较多,2000年之后增长型聚落占比逐渐下降,多核连绵增长型聚落数量始终高于单核Ⅱ类增长型聚落与单核Ⅰ类增长型聚落数量,说明在1990年至2010年是丹阳市村镇聚落扩张的快速时期,2000年之后扩张速度逐渐降低;衰退型聚落主要出现在2010年之后,主要以单核Ⅰ类衰退型为主,2010年-2018年衰退型聚落占比最高甚至超过多核连绵增长型聚落,说明2010年之后丹阳市村镇聚落不再扩张,且收缩现象明显。(3)村镇聚落单体演化机制构建。在之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首先分别探究了自然地理、经济社会、道路交通、政策制度四方面因素与各演化类型的驱动作用,总结出在不同时间段下各因素对不同类型聚落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而采用Logistic回归总结出不同时间段下的重点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1980年-1990年期间,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城镇距离因子以及工业化因子四者为丹阳市村镇聚落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1990年-2000年期间坡度因子、城镇化因子、工业化因子以及主要道路距离因子四者为丹阳市村镇聚落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2000年-2010年期间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工业化因子以及主要道路距离因子四者为丹阳市村镇聚落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2010年-2018年期间坡度因子、城镇化因子、工业化因子以及主要道路距离因子四者为丹阳市村镇聚落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4)聚落整体优化调控策略体系制定。基于村镇聚落演化机制的量化分析,整理出村镇聚落演化的一般路径,并提出针对聚落体系的优化路径和针对聚落单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的优化策略。村镇聚落的优化调控应当首先构建村镇聚落的发展结构,形成包括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和重点镇区、产业发展动力强劲的镇或村、一般村镇的三极结构,进而划分各结构下的村镇聚落演化类型,最终针对各演化类型确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多核连绵增长型聚落应当贯彻城乡融合发展,单核增长型聚落应当强化建设增长中心,常规的单核稳定型聚落应当选择保留控制实行常态化发展,单核衰退型聚落应当修复生态实行精明收缩。本文在之前学者们关于村镇聚落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丰富了演化路径的识别方法并提出了更系统的村镇聚落优化调控策略,相较于之前的研究更加全面,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聚落的建设均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