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进行脑电非线性分析,观察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变化规律,评价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变化。 方法:选取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及本院体检人群分四组:符合DSM-Ⅳ(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4th Edition)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47人,依据PSQI(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评分分为A、B两组:A组(PSQI<13分)共17人;B组(PSQI≥13分)共30人。C组(PSQI≥13分)为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共23人。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原则选取3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上述四组在安静闭眼、安静睁眼状态下的脑电数据,选取适宜的数据段并进行非线性分析计算关联维数(Correlation Dimension,D2)、复杂度(Complexity,Cx)、近似熵(approximateentropy,ApEn)3个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结果:安静闭眼状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组非线性参数(D2、Cx、ApEn)变化不显著;B组除右侧额叶、颞叶和中央区外的大部分脑区非线性参数值升高,参数值升高在左侧导联明显;C组非线性参数升高,除右侧枕、前后颞外,其他导联升高明显。B、C两组比较:C组非线性参数较高,并在颅前导联升高明显。安静睁眼状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组非线性参数无明显变化;B组非线性参数值升高,但并不明显;C组非线性参数值升高,左侧明显。B、C两组比较:C组非线性参数较高,但多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观测到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电非线性参数变化规律,能相对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变化,并可以成为一种从电生理学角度对原发性失眠进行评价和研究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