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国家[1],其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约占食管癌总发病率的95%左右。临床上对于局限性食管癌,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手术技巧得到不断提升,但远期疗效却未见明显提高。不少资料报道,在食管癌切除术后适当给予相应剂量的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从中获益。也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术后采用短程、小剂量的化疗,近期疗效显著,5年生存率也可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有效的术后化疗方案的制定则显得至关重要。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根据药物敏感相关靶标检测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选择术后辅助化疗药物,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tion 1,ERCC1)可以作为预测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指标。人微管蛋白β3(Human Tubulin Beta-3 Chain,TUBB3)编码的Ⅲ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与抗微管类药物的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ERCC1与TUBB3基因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二者同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之间有何关系,为食管癌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3年05月至2014年05月间确诊并进行根治性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60例,取其中距离癌组织边缘>5cm的患者的远癌组织30例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ERCC1、TUBB3基因m 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ERCC1基因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TUBB3基因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ERCC1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病理分期关系密切(P<0.05),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不相关(P>0.05)。4 TUBB3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P<0.05),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不相关(P>0.05)。5 ERCC1与TUBB3二者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s=-0.190,P>0.05)。结论:1 ERCC1、TUBB3基因m RNA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远癌组织,提示ERCC1、TUBB3基因m RNA表达异常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2 ERCC1基因m RNA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之间密切相关,提示ERCC1的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展、转移有关。3 TUBB3基因m RNA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分化越低TUBB3的表达越高。4全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RCC1基因m RNA高表达比例为40%,提示全组2/5的食管癌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较差。TUBB3基因m RNA高表达比例35.0%,可以推测全组约1/3食管癌患者应用抗微管类药物疗效较差。本研究提示参照基因检测制定化疗方案,可以提高化疗敏感性。5通过检测ERCC1、TUBB3基因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之中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了解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及其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