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携带病毒的本底调查及蜱源副流感病毒5型的分离鉴定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虫是多种自然疫源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在疾病的传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北地区是许多新发与再发自然疫源人畜共患病多发地区,该地区蜱携带的病毒本底调查并不清楚。全世界副流感病毒5型的感染事件不断增多,导致这一增长的因素仍不清楚,该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病毒在节肢动物中的报道。本研究在2018-2019年间对东北12个地区22不同监测点采集6670只蜱虫样本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蜱虫潜在携带病毒本底序列注释为28个科61种病毒,通过PCR方法对其中注释量相对较高的布尼亚韦拉病毒、拉沙病毒、北极病毒等进行核酸鉴定。根据蜱虫病毒宏基因组的序列提示,通过易感细胞Vero E6病毒分离,成功从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美溪监测点全沟硬蜱物种中分离出疑似副流感病毒5型病毒,进一步根据病毒宏基因组提示设计引物进行特异性序列扩增、电镜观察、蚀斑纯化和间接免疫荧光验证,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属于副流感病毒5型病毒并命名为PIV5/Tick/HLJ/2019。通过分段测序的方法对分离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序列信息上传至NCBI获得序列号为MV051776;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PIV5/Tick/HLJ/2019与29株参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94~99.85%。通过对病毒全长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IV5/Tick/HLJ/2019分离株与国内小熊猫ZJQ-221分离株、东北虎SR和HMZ分离株、穿山甲GD1 8和CAN分离株、猪源SH-2015以及韩国犬源1168-1分离株处于同一组进化分支2.2.6,而与猪源、牛源、猕猴肾细胞源、人源和马源等PIV5分离株不在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远,同时PIV5/Tick/HLJ/2019分离株所在组Ⅱ 2.2.6进化分支已成为中国犬、猪和野生动物等物种中流行的主要亚型。提示PIV5/Tick/HLJ/2019分离株可潜在导致病毒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之间跨物种传播的风险。为了解PIV5/Tick/HLJ/2019分离株致病性特征,感染雪貂进行致病性研究,通过滴鼻接点眼方式接种0.5 mL107.0 TCID50/mL的PIV5/Tick/HLJ/2019病毒液。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感染组雪貂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抑郁、厌食、流鼻涕、团缩部分雪貂出现呼吸困难、寒颤、咳嗽。经过14天的隔离器观察发现感染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感染组雪貂在感染后4-8天持续高烧体温≥39℃,感染后第6天达到最高,部分雪貂伴有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理解剖结果显示感染PIV5/Tick/HLJ/2019分离株的雪貂肺脏表面出现严重的间质水肿和弥漫性出血、脑部充血和肿胀、脾脏肿胀变大、易碎、出血和坏死。病理切片显示肺脏部分遭破坏伴有广泛性出血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浸润肺泡中膈增宽;大脑胶质细胞增生,部分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小血管周围可见胶质细胞炎性浸润;脾脏的脾小结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坏死,红髓中多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蜱虫编码的氨基肽酶是目前研究抗蜱虫及蜱传疾病潜在药物靶点,为了解蜱虫氨基肽酶的生化特性,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学技术克隆和鉴定全沟硬蜱物种的甲硫氨酸氨基肽酶基因,通过酶动力学分析了甲硫氨酸氨基肽酶生化特性;结果显示全沟硬蜱甲硫氨酸氨基肽酶在H-Met-4-methyl-coumaryl-7-amide底物存在条件下具有强烈的反应活性,最适合的反应pH值为7.5,在二价Mn2+存在下IpMetAP催化活性明显增强,同时受苯丁抑制素、氨肽酶抑制剂和EDTA抑制剂影响,酶动力学分析表明IpMetAP催化效率达到18.36mM-1s-1,米氏常数Km为0.014mM,动力学常数kcat0.25 s-1。结果表明全沟硬蜱物种甲硫氨酸氨基肽酶具有良好的催化和反应活性。本研究填补我国东北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调查空白,为了解该地区蜱携带病毒的多样性和本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研究证实了 PIV5/Tick/HLJ/2019分离株对雪貂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引起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感染和损伤。进一步评价全沟硬蜱甲硫氨酸氨基肽酶作为蜱虫药物靶点的可行性,从而丰富蜱虫氨基肽酶基础理论知识。研究结果为其评估病毒对动物和人的致病、传播和流行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蜱传疾病的防控和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低氧诱导的骨骼肌萎缩不仅影响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而且关系到世居平原人群到高原后的体质健康。Myostatin/Smad3信号通路在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低氧环境和抗阻训练的影响下该通路是否参与调控过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抗阻训练缓解低氧环境诱导的骨骼肌萎缩及对Myostatin/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研究方法:40只8周龄雄性Sprague-D
学位
研究一: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改变和脑灰质体积变化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后患者本体感觉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正常对照人群的区别,以及患者膝本体感觉与脑结构重塑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就诊,经确诊的单纯右侧ACL完全断裂的男性患者18名为ACL断裂组,另一组为活动水
学位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氧运动对慢性MPTP诱导的P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标志物的影响,以及探讨ERK1/2相关信号分子在有氧运动干预P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中的作用,为有氧运动在PD认知障碍中的二级预防作用提供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1)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7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生理盐水+有氧运动组(SE)、慢性MPTP诱导PD模型组(PD)、慢性MPTP诱导PD模
学位
目的:低氧环境所致的骨骼肌萎缩不仅会影响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效果,也会影响世居平原人群到高原后的生产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抗阻训练缓解低氧诱导肌萎缩的效果及乙酰化叉头框蛋白O1(Ac-FoxO1)介导自噬途径的调控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安静对照组(C组)、常氧抗阻训练组(R组)、低氧安静对照组(H组)、低氧抗阻训练组(HR组)。R和HR组隔天进行递增负重爬梯训练;H和HR组生活在
学位
越南南部是全国网球运动较为普及的地方。网球训练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无论老幼,学生、工人、干部、职员,都有人积极参加网球培训活动,从而促进了俱乐部模式的快速普及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网球俱乐部的许多活动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具体的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活动章程,运动员的训练也没有相应的提升,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当地人民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因此本研究以越南南部网球俱乐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
学位
目的:通过Micro-CT手段测量兔髌骨及髌腱腱止点微细结构的区域性特点,以及不同恢复方式对区域性特点的影响,探索腱止点微细结构损伤与相关区域性特点的关系,尝试建立使用Micro-CT反映腱止点微细结构损伤病理规律的可行方法。方法:将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急性伤对照组(Accon),急性伤后休息组(AcR),急性伤后低强度运动组(AcL),慢性伤对照组(Chcon),慢性
学位
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疾病进展不同阶段典型病理改变存在特征性的不同,其中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变化是AD早期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触发的病理学级联反应。本文以早期AD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有氧运动干预对Aβ触发级联反应引起的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为阐明运动影响AD的生物学机制及预防高风险群体发病提供一
学位
1.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乳腺癌。在乳腺癌患者中,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约占20%左右,HER2基因扩增、突变或HER2蛋白表达异常的乳腺癌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而且在肿瘤切除或治疗后易发生转移复发,患者病情预后差。近年来随着HER2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仍然是H
学位
目的:高血压受基因和环境影响,生命早期是胎儿生长发育极其关键的时期,宫内环境的改变影响子代发育过程,并对其健康产生持久影响。孕期运动能否改善高血压子代血管功能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观察孕期运动对高血压雄性子代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的影响,探讨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ten-eleven translocation,TET)2介
学位
目的:用一次急性快速伸缩复合练习(Plyometric,PLYO)诱导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验证造模的有效性及PLYO导致EIMD的特征;分析EIMD发生后血浆炎症因子、自由基、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及血浆miR-133a、miR-146a、miR-21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浆miRNAs在EIMD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