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期。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未能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临床上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已处于慢性期。因为已错过了取栓、溶栓的时机而疗效不理想,也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有学者认为大多数患者尚无有效治疗,只能注意休息,抬高患肢,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等待深静脉的缓慢再通,部分患者可应用转流手术治疗。但在深静脉的缓慢再通过程中,血栓机化、吸收同时损伤静脉瓣膜功能,静脉血回流障碍和倒流双重因素致使远端静脉压升高、淤血、组织缺氧,肢体处于病废状态。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规范是血管外科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2.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使两组病人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中医分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中,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医辨证论治。具体如下: 对照组: 治疗原则为溶栓、抗凝、祛聚、扩管,必要时利尿、抗炎。 (1)尿激酶2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应用3-5天; (2)杏丁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用15天为一疗程; (3)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 (4)炎症反应明显者用有效抗生素,3-5天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停用; (5)肿胀严重者给予DHCT25mg口服,一日二次,3天后减量并逐渐停药: (6)有溃疡者,先采取外科常规方法换药,每日一次,待溃疡面清洁后,局部应用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促上皮生长因子促进溃疡愈合。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医药辨证施治。基本方为当归、赤芍、川芎、牛膝、丹参、鸡血藤各15g。血瘀湿重型加车前子、茯苓、泽泻、薏苡仁各20g;痰瘀互结型加地龙、水蛭、乳香、没药、夏枯草各12g;脾肾阳虚型加黄芪、党参各25g,白术、桂枝各12g。水煎服,一日一剂,300ml,分早晚二次空腹温服。7日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以上两组均在治疗一个月后作近期疗效观察对比。 观察项目 1.观察肢体水肿、胀痛及皮色异常的变化。 2.血粘度、血纤维蛋白原、ET-1等指标于治疗前后抽血测定。 3.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作近期疗效观察,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总显效率为73.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9例,好转18例,总显效率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为40%。经过统计学处理,发现治疗组临床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加重及肺栓塞并发症的出现。治疗前后抽血测定血粘度、血纤维蛋白原、ET-1等指标。经过统计学处理,发现全血还原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及ET-1等指标的改善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显著,两组之I’ed比较p<0.01。4.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疗效较好,且经济、安全,是一种颇有研究价值和希望的治疗方法。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