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道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肠道菌群在其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估计,2019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将有180.4万例,死亡病例达到86.2万例,约占癌症总发病和死亡例数的1/10。根治性切除术仍是目前直肠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预防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LAR术中常同期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造口术虽然对吻合口具有保护作用,但可人为性造成结肠内容物异常改道,同样可诱发“改道性结肠炎”(Diversion Colitis,DC)。DC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结肠功能失调肠段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也是临床医师经常忽视的一种术后并发症。随着肠管旷置时间的逐渐延长,病情可不断加重。DC作为一类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肠菌紊乱、短链脂肪酸的缺乏及免疫炎症因素有关。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未发现引发DC的特异性致病菌,且多数研究为动物实验。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和分析DC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肠道菌群的失衡角度寻找其与DC的发生发展的关联和可能机制。本课题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直肠癌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发生改道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二.直肠癌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发生改道性肠炎与肠道菌群关系的初步探究。以期为下一步从调控肠道菌群角度入手进行DC临床干预提供思路,重点改善此类患者造口还纳后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一部分直肠癌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发生改道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目的:结合随访数据回顾性分析直肠癌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发生D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不同严重程度DC及造口还纳术后腹泻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随访对象均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腹腔镜下直肠癌LAR术,同期做末端回肠造口(双腔)预防吻合口瘘,3个月后择期再行造口还纳术。所有患者根据内镜评分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随访收集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内镜特征、血常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20点评分法对患者造口还纳后腹泻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组,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还纳后重度腹泻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内镜评分,轻度组52例,重度组58例。造口状态下两组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DC相关临床症状(包括腹痛、粘液便、血便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BMI、糖尿病、造口状态症状等是影响DC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重度组患者造口还纳术后相关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疼痛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且每日腹泻次数、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年龄、BMI、糖尿病、内镜评分是影响造口还纳术后腹泻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内镜评分对不同严重程度DC患者进行分组分析,DC患者造口状态消化道症状较少,而内镜特征明显,造口还纳后可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老年、肥胖、糖尿病、造口状态有症状、重度内镜评分的造口患者容易发生重度DC。第二部分直肠癌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发生改道性肠炎与肠道菌群关系的初步探究研究目的:收集DC患者肛门灌洗液样本,分析直肠癌行回肠造口术后DC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构成的关系。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样本研究对象均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LAR术,并同期行末端回肠造口术(双腔)以预防吻合口瘘,3个月后择期我院门诊复查随访。所有患者根据内镜评分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检测患者肛门灌洗液钙卫蛋白、组织及血浆严重因子、血浆脂多糖水平验证两组炎症差异。对肛门灌肠液标本采用16s-r 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差异。结果:内镜评分呈正态分布,分为轻度组23例、重度组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理分期、术后肠镜时间、化疗方案等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的肛门灌洗液钙卫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肠粘膜组织和血浆中TNF-α、IL-1β、IL-6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血浆LPS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丰度较高的菌群主要为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等,重度组丰度较高的菌群为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和多尔氏菌属(Dorea)。两组菌群功能预测上主要集中在脂质合成、聚糖合成及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上。结论:不同程度内镜评分的DC患者之间,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双歧杆菌目、普雷沃氏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多尔氏菌属的差异尤为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这项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是否可能具有促进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进行神经向分化的能力,并研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的
蓬湖蛇绿岩产在位于西藏藏北湖区的蓬湖西侧,空间上属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白拉拉弄-依拉山亚带。该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和辉绿岩等超基性-基性岩组成。地幔橄榄岩中约70%是方辉橄榄岩,30%是二辉橄榄岩。蓬湖地幔橄榄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橄榄石具较低的Fo值88.8590.33、辉石具有较高的Al_2O_3含量4.26%7.25%。与原始地幔相比蓬湖二辉橄榄岩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较高的
目的系统评价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切除听神经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CNKI、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等,
[目 的]本研究拟从免疫炎症反应的角度阐明TLR4细胞膜受体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全面研究TLR4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旨在观察TLR4是否通过NF-κB信号通路进而引
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化石燃料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导致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和CO2的过度排放。生物柴油制备是以可食用油、非可食用油、动物脂肪及微藻油脂为原料,在酸或碱性条件下与短链醇类发生酯交换反应制备短链脂类的过程。大豆油、玉米油等可食用油被认作第一代生物柴油原料。然而,第一代生物柴油原料的使用会造成粮食短缺、与食物争土地等安全问题。因此,以芥兰籽油、地沟油等不可食用油
目的:评价临床指标能否优化冠状动脉树及病变评估(Coronary Artery Tree description and Lesion EvaluaTion,CatLet(?))冠脉评分系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背景:
随着京剧的发展,武汉与北京、天津、上海逐渐成为京剧的“四大码头”。然而随着北京上海京剧的蓬勃发展,武汉京剧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路摸索,上个世纪七十年
本硕士论文主要研究了Eu3+掺杂钙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Eu3+-doped CaAl-LDH)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质,以及样品经不同温度处理后结构及荧光性质的变化,并探讨了Eu3+-doped CaAl-L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含氧或氮原子的有机配体配位自组装构建而成的晶态材料。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发光纯度好、发光寿命长以及量子产率高等。目前,MOFs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和储存、化学传感、磁性、多相催化、生物成像和载药等领域。本论文利用9H-咔唑-2,7-二羧酸作为有机配体,通过与过
研究背景已有研究表明,接受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率较高。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作为常见的妇科手术,其高PONV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