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30K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凋亡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家蚕血淋巴可以抑制病毒引起的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的凋亡,其主要包含70K和30K蛋白家族。家蚕30K蛋白是一类分子量在30kD左右,被称为“贮藏蛋白”的特殊脂蛋白,目前共发现有五种。然而30K蛋白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 根据家蚕30K蛋白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引入BamHI及EcoRI酶切位点),采用RT-PCR方法扩增30KCl9基因,将BamHI和EcoRI酶切后的30KCl9基因片段连接到用相同酶切的pUCl8载体上,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读码框大小为771bp,编码256个氨基酸。 将30KCl9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HTB中,构建了pFastBacHTb-30KCl9重组载体,并转化至受体茵DH10Bac,重组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Bacmid-30KCl9及Bm/Bacmid-30KCl9的DNA。以此DNA分别转染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5)和家蚕(Bombyx mori,Bm-N)细胞,获得了重组病毒Ac/r-30KCl9及Bm/r-30KCl9。重组病毒在TN及Bm-N细胞中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得到一条分子量约为33kD的特异表达条带,与表达产物的理论值相符;同时,以AcNPV及BmNPV为对照,分别以重组病毒感染TN5细胞及家蚕幼虫,观察其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凋亡及死亡率。结果表明重组杆状病毒Ac/Bacmid-30KCl9感染的TN5细胞相对于野生病毒其存活时间明显增加,以重组杆状病毒Bm/Bacmid-30KCl9感染的家蚕幼虫,其死亡率较低,存活时间延长。结果初步表明,过量表达30K蛋白有助于抗凋亡和延长存活时间等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30K蛋白的抗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收集了5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缺陷症家系,并对此开展了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基因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对所发现的3个导致CRM遗传性FⅫ
超宽带无线通信( Ultra-Wideband : UWB )技术是目前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是一种与传统通信技术有很大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能够实现无线局域网LAN和个人区域网PAN中无
目的:结核病(TB)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1944年,链霉素的首次使用证明了结核杆菌能够被攻击并且在人体内能够被杀灭[1]。随后的20年中,迅速发展出了一系列抗结核药物,包
半导体WO3具有较小的禁带宽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对可见光具有较强的吸收,在光催化和光电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然而,单一WO3薄膜仍然存在着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高、光电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