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镀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污染物,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重污染行业之一。清洁生产是电镀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电镀清洁生产的推行,从微观企业角度出发通过成本效益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现有政策的分析。同时,为评估宏观政策的实效性,建立了基于重金属水污染损失的评价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清洁生产模式和传统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上和环境上的优越性。通过对模型企业的研究,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情况下,企业可以节约水、金属材料和电耗费用分别为882万元、254万元和57万元,可创造巨大经济价值。通过对六价铬污染物非致癌疾病和致癌疾病的资料调研和risk健康风险模型计算,可以得出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六价铬的使用会使造成电镀工人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性疾病的发病率为27.30%和8.65%;电镀工人在暴露7年和10年情况下致癌率为1.6‰和2.3‰,周围居民在暴露25年和30年情况下为0.23‰和0.32‰,通过清洁生产可降低有害物导致的人体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环境效益。2)从微观企业角度出发,进行了回用技术、无氰电镀技术和代六价铬技术在现有政策下的可行性研究,探讨我国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针对模型企业进行镀镍、镀铜、综合镀种回用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镀镍在线回用系统(净现值NPV=44.4万元、投资回收期Pt=2.6年、内部收益率IRR=40%),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镀铜在线回用(NPV=-8.7万元,Pt=8年,IRR=0)和综合反渗透技术(NPV<0)经济性差。为此政府一方面应提高资源价格,增加企业进行回用的积极性;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才能保证回用技术的顺利推行。基于我国淘汰”氰化电镀”的政策背景,进行模型企业无氰镀锌技术改造的成本效益分析(NPV<0,年增加运行费用21万元)。分析表明该技术成功推行的原因于在技术成熟和投资成本增加额度在企业接受范围内。而其他无氰电镀技术(无氰镀铜、无氰镀金、无氰镀银)不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持,政府不应该采取完全淘汰政策。对于不成熟的技术应加大技术支持和污染物治理;对于技术成熟的政府强制性政策才是非常有效的推行手段。基于我国和欧盟环保认证体系的政策背景,进行代六价铬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NPV<0,年增加运行成本151万元)。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的政策体系下,该环保技术不具有经济上的优越性。为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建设,增强环保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优越性,增加环保产品的竞争力,才能保证清洁生产技术的顺利推行。3)从宏观政府角度出发建立政策评价模型。基于重金属水污染损失建立评价模型Hi=α·S·γi·Ri。通过该模型可货币化地定量评估政府重金属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的制定和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将该模型应用于深圳市四条主要河流1996~2003年的重金属污染损失计算中,结果显示四条河流的年平均损失约为3.8亿元,其中深圳河最为严重,约为6.9亿元/年。因此深圳市政府应该提高对电镀行业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进一步推行电镀清洁生产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