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也被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Chinese white dolphin)。中华白海豚在我国历史上自长江流域至广西浅海海域曾有着广泛分布。近几十年由于沿海经济发展,沿海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我国中华白海豚已面临灭绝。目前,我国的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和台湾四个区域。1988年我国就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991年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入保护名录,而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也将其保护等级调整为“近危(NT)”级别。厦门市周围海域作为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的栖息地之一,在1997年8月25日正式建立了“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专门保护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并与同年通过了《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2000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与“厦门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厦门文昌鱼市级保护区”合并,成为“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海上调查与GIS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保护和管理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章文献,比较了国内外海洋哺乳动物相关的保护区条例,并对各国际组织、中国大陆与台湾及其他国家的保护概念和法律法规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此了解我国在观念与立法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别及自身的不足;通过研究美国夏威夷大翅鲸保护区与我国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这两个鲸豚保护区的案例,结合厦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探讨保护区保护管理过程中应具备的因素与条件。本文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于1999年出版《海洋保护区指南》(Guidelines for Marine Protected Area)提出的海洋保护区规划与管理中应关注的一系列要点,结合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海豚保护的特点,列举出厦门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14项因素,以此设计问卷,并获得了123份问卷。通过使用SPSS20软件对问卷进行检验与分析,利用调查结果对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提出厦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存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还利用问卷调查以及保护区各因素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厦门市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标准,为厦门市国家级保护区乃至其他海洋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初步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