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以往多称为“更年期综合征(MPS)”。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停用这一病名,改用“围绝经期综合征”。然而我国民众早已习惯“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病名,因此“更年期综合征”一直沿用至今。卵巢是人体第一个完全衰老、丧失全部功能的器官。研究显示,人类寿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增长,同时妇女在绝经以后,生命还将延续30年左右。在此期间,由于雌激素的严重不足,导致一系列症候群的发生。为了提高广大妇女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寻找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好的疗法治疗本病十分必要。补肾和营汤是导师王加维教授总结数十余年临床经验而成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专方,将补肾与调和营卫有机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的潮热盗汗、面部潮红等方面效果明显,且与激素替代疗法相比,适用范围广,禁忌症少,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研究目的:观察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有效性、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安全性,探讨其研究背景、发病机制和药理学研究,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提供观察和新思路,提供临床推广应用的依据。研究方法:本观察设置西药芬吗通对照组,采用随机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6月武汉市中医医院名医堂专家门诊招募、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围绝经期综分为35例补肾和营汤治疗组和32例芬吗通对照组,治疗1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单项中医症状总有效率、kupperman评分,使用统计软件SPSS25.0数据分析处理,观察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对内分泌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病程长短、Kupperman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肝肾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乳腺彩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Kupperman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月经紊乱、面色潮红、潮热盗汗等症状。治疗组补肾和营汤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潮热盗汗、面色潮红症状,且由于对照组激素补充治疗方案。(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FSH、LH数值较前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和营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单纯运用激素补充治疗相比,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西医kupperman积分、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均优于芬吗通组,同时能明显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E2水平,改善面色潮红、潮热盗汗等症状,延缓卵巢衰退,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且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疗效确切,为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可供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