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索了张謇举办慈善事业的根源,考察了慈善事业的运作,着重论述了张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慈善思想的发展历程,力图对张謇为中国慈善事业早期现代化而积极开拓历程中的影响作一适当评价,以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采取了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方法和分析模式,在“传统——现代”的框架中观察张謇及其事业、思想。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张謇举办慈善事业的缘起。基本主线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从社会历史、个人生活背景两方面进行综合诠释。中西社会的变迁,即西方慈善文化的传入是张謇兴办近代慈善事业的契机;自治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其提供了举办慈善事业的合法依据和非常机遇;在外敌入侵的特定历史时期,爱国是张謇践行慈善事业的基点和思想内核,救国是根本目的;高尚的情操,坚韧、务实的性格特征彼此交融,凝聚成强大的进取性,为其创立慈善事业起到了锐不可挡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考察慈善事业的经营与运作情况。其中,张謇对新育婴堂、贫民工厂、养老院颇费苦心,积极采取西方科学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第三部分对张謇的慈善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归纳。清末民初,张謇的慈善思想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构筑了一个从幼年到老年、从摇篮到坟墓、从健康到残疾的完整的救助体系。提出工赈、建立永久性的慈善机构以延长救济时间;强调扩大救助对象、内容,以实现全社会的博施济众;主张次第举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救助的盲目性;注重预防,认为防灾甚于救灾,部分改变了以往救济的治标不治本性。他的慈善思想在古今中外文化的长期渗透和磨合中,融汇了儒、道、释三家慈善思想,融通了古今中外的慈善理念,显示了理想色彩,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第四部分评析了张謇的慈善事业。张謇的慈善事业既为当地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又带动了经济发展;优化了公共环境,有利于消除安全和卫生隐患;起到了道德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特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维持秩序、优化风气的职能。然而由于整体管理欠精细,缺乏智囊团的高层管理,致使后继乏人;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主要依靠实业收益,调动社会力量的力度不够,使其因资金缺乏而被迫停顿;慈善机构的发展缺乏良性循环,难以充分激发受助者自身的活力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