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卟啉及金属卟啉由于具有良好的催化、光学、电学以及生物活性等性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并且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比如生物医学、纳米反应器等。许多水溶性的卟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自聚集形成形态多样的聚集体,如囊泡、纳米颗粒、纳米棒、纳米管等;同时,它们还可以在表面活性剂、嵌段共聚物、生物大分子、微乳液、纳米级的聚金属氧酸盐等分子的诱导作用下形成聚集体。本论文从以下方面对不同卟啉体系中有序组装体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根据文献合成了两亲性的5,10,15,20-四-对(硬脂酸α氧基)苯基卟啉锰络合物(Mn(Ⅲ)-TPP(-COOH)),并对合成化合物进行实验表征,所得数据和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通过简单的溶剂挥发的方法在空气/水界面上构筑了有序的、均一的蜂窝状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对蜂窝状膜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蜂窝状膜形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同时,对蜂窝状膜的疏水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附有膜的玻璃表面上,水的接触角增大到110.5°;在酸性环境下,有序蜂窝状膜对氧气的还原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2、研究了Mn(Ⅲ)-TPP(-COOH)在混合有机溶剂CHCl3/CH3OH(体积比,4:1)中自组装形成的双层囊泡结构。与传统囊泡不同的是,将这种囊泡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待溶剂完全挥发后,囊泡仍然可以稳定地存在而不塌陷,我们对这种自组装体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等手段的表征,并且对双层囊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解释:疏水相互作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是卟啉囊泡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所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了双层囊泡的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