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q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异常改变;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影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腰背痛患者34例进行骶髂关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其中16例患者经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18例诊断为单纯慢性腰背痛。运用GE专用后处理工作站对骶髂关节弥散加权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双侧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病灶以及慢性腰背痛患者骶髂关节两侧软骨下骨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两组患者左右两侧ADC值平均值的差异。同时,测量强直性脊柱炎病灶区ADC平均值。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SPSS16.0,SPSS, Chicago, Ill)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慢性腰背痛患者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以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另外,对8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使用图像工作站对图像进行MIP、MPR等后处理,结合常规MRI图像,对比分析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显示效果,测量病灶ADC平均值。结果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左侧骶髂关节软骨下骶骨骨髓ADC平均值(平均数±标准差)为(0.506±0.190)×10-3 mm2/s、髂骨为(0.485±0.136)×10-3 mm2/s;右侧骶髂关节软骨下骶骨骨髓ADC平均值为(0.482±0.149)×10-3 mm2/s、髂骨为(0.542±0.116)×10-3 mm2/s;18例慢性腰背痛患者左侧骶髂关节软骨下骶骨骨髓ADC平均值为(0.317±0.007)×10-3 mm2/s、髂骨为(0.301±0.053)×10-3 mm2/s;右侧骶髂关节软骨下骶骨骨髓ADC平均值为(0.294±0.039)×10-3 mm2/s、髂骨为(0.344±0.075)×10-3 mm2/s。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组两侧骶骨、髂骨的ADC平均值均高于慢性腰背痛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灶区ADC平均值为(0.932±0.299)×10-3 mm2/s。8例经影像学证实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通过抑制全身背景信号,直观的显示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两侧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水肿,骶骨区病灶ADC平均值为(1.311±0.384)×10-3mm2/s,髂骨区为(1.176±0.271)×10-3mm2/s。其中4例患者显示出骶髂关节以外的骨组织局灶性水肿灶,病灶部位符合患者相应的临床症状。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出现的骨髓水肿十分敏感,且DWI序列成像速度快、扫描时间短,能及时发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骨髓异常改变;通过测量早期AS患者骶髂关节软骨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AS进行定量评价,与慢性腰背痛患者进行鉴别以明确诊断。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能全面了解病灶的位置及分布情况,结合MIP、MPR等后处理技术能够进行更加直观的评价,对分析病情及相应的治疗及预后评价有一定意义,同时结合ADC值的测量,能够量化的对可疑病灶进行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对眼部组织的支配情况,初步了解CGRP与眼部痛觉产生及调控的相
目的宫腔镜可直视子宫内膜,并放大所观察部位,基本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同时给予治疗。宫腔镜已经广泛应用于辅助生殖领域。本研究拟在探讨再次IVF-ET前行宫腔镜检查及
目的:构建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质粒标准品,为定量检测人类线粒体DNA 4977bp(mitochondrial DNA,mtDNA4977)缺失突变(简称普遍缺失)的拷贝数,为探讨线粒体mtDNA4977缺失
目的:探讨非肿瘤前列腺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ASL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和材料:我们对35例临床怀疑前列腺肿瘤的住院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