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ICT芳香化合物在水体系中的发光增强效应及应用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激发态结构和性质会随着分子环境的改变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特殊的光学性质,在光电材料和分子识别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三类ICT化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光性质以及应用价值。  第一章从芳香化合物的常见发光机理入手,简述了分子结构及溶液环境对化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结合作用机制,概述了ICT分子生理水环境中识别离子及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硼氟染料BOPIMs具有典型的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特征,其光谱性质具有显著的溶剂特性,在水溶液中几乎不发光。化合物对溶剂极性十分敏感,有机溶剂中的微量水即可灵敏猝灭BOPIMs荧光。Fe3+可使BOPIM-1在水溶液中发光,S2O32-可进一步稳定增强其发光,表明BOPIM-1可实现Fe3+灵敏检测。  第三章合成了席夫碱化合物 L1,L2,L3。L1-L3在有机溶剂中几乎不发光,但L1,L2在95%H2O体系,L3在99%H2O体系中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吸收峰大幅红移,均表现出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增强(AIEE)现象。向1,4-二氧六环(Diox)中引入水,分子间氢键作用破坏了化合物的平面结构,使得分子发生扭转,形成J型聚集态,实现荧光“开”的效应。化合物形态的改变也会导致光谱性质的改变,由晶态结构转变为非晶态结构,荧光光谱发生明显蓝移并显著增强。Cu2+加入到L1聚集体系,使得L1分子回到原始平面结构,荧光猝灭,实现荧光“关”的效应,可以特异性识别Cu2+并实现定量检测,最低检出限可达0.13 nM。  第四章报道了一种新型席夫碱结构-DB-15C5,基于三苯胺和15-冠-5醚结构设计合成。DB-15C5具有典型的 TICT特性,在生理水环境中几乎不发光,加入HSA后,荧光显著增强。DB-15C5能够从八种蛋白(包括BSA)中特异性识别HSA,反应物DB并不能特异性识别蛋白,突出了冠醚基团在识别HSA过程中的重要性。计算结果和药物实验均表明,DB-15C5与HSA的结合位点IIA有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与IIIA也有相互作用(疏水作用,抑制TICT);DB-15C5与BSA的结合自由能高于HSA,且只与IIA有π-π作用。DB-15C5可作荧光探针实现在PBS(LODs1.7 nM)和人工尿液(LODs29.5 nM)中对HSA的定量检测。
其他文献
Diels-Alder反应是合成六元环类化合物、天然萜类化合物和药物中间体、哌啶衍生物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合成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利用Diels-Alder反应合成我们理想中具有立体选择性
本文选用合成了六种含吡啶基的吡唑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和溶液法合成了十三个不同的吡唑化合物。其中共有十个配合物得到了有效的单晶结构数据。然后基于各个类型的配合物的特点
小分子及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因此,对于小分子及蛋白质的检测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由于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小、体积小等性质的限制,相对于大分子物质
氧化石墨烯(GO)是石墨烯的衍生物,既具有石墨烯的芳香性结构,同时片层上和边缘含有环氧键、羟基、羧基等亲水性官能团。这些含氧官能团和芳香性结构决定了GO容易与其他功能材料形
纳米片具有比表面积大、原子暴露比高的优点,正引领着新一轮超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潮流。本文重点研究了二维功能材料层间距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纳米片的层结构演变以及层间变化对材料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传质、储能机理的影响。基于不同二维材料的表面特性,本文选用了三种扩大层间距的方法:自支撑、层层自组装、分级结构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对苯二胺(PPD)对氧化石墨烯(GOs)还
学位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我我国经济发展主体,我国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电视和广播传播方式转变成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新闻传播,它具有传播性广,影响力深,覆盖面全等特性。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新闻传播新途径,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经
六方氮化硼(h-BN)具有优异的化学惰性、热稳定性、低摩擦系数和膨胀系数、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等优点。因此,其在催化剂载体及复合材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